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钦州犀丽湾“涅槃重生”饮誉联合国
2025-08-21 11:55:0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钦州犀丽湾“涅槃重生”饮誉联合国

钦州市犀丽湾乌雷塔。(资料图)

钦州犀丽湾“涅槃重生”饮誉联合国

钦州市犀丽湾现已成为旅游胜地。自治区海洋局供图(资料图)

  入夏以来,钦州市犀丽湾迎来今年的旅游高峰期,游客比往年更多。

  八月中旬,当清晨第一缕霞光映红这片海域,住在这附近的68岁当地居民林晓踩着柔软的细沙,望着远处嬉戏的白鹭,不禁感慨:“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水清沙白的海滩,几年前还是垃圾成堆的烂泥湾。”作为土生土长的犀牛脚镇居民,他见证了犀丽湾近7年来从生态“痛点”到滨海“明珠”的华丽转身。

  今年6月9日,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官方边会上,钦州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系广西唯一入选案例。这片曾因侵蚀崩塌严重,经过系统性整治实现华丽蝶变的海岸,为全球海岸带综合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昔日伤痕:

  海岸线上的生态之困

  系统修复:科学施策唤醒蓝色海岸

  从2019年起,钦州市启动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将其纳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重点项目。

  “我们摒弃了‘头痛医头’的简单整治,而是采用‘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思路。”钦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分三个阶段推进:首先,拆除沿岸所有违规建筑,清理海洋垃圾和底泥污染;其次,实施沙滩修复和植被重建,种植木麻黄、秋茄等耐盐碱植物1.2万株;最后,划定生态保护区,投放人工珊瑚礁300个人工礁体,重建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在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2022年,钦州市创新构建“立体防护网”:修建抛石沙坝拦截水流泥沙,构建“沙滩—护坡—防护林”综合体系,统筹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等多重保障,累计清理岸滩垃圾海岸面积82.72公顷,修复沙滩2.52公里,修复沙生植被3.25公顷,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63.38%,滩肩平均宽度达50米,绿化覆盖率超80%。

  为确保修复效果,当地还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社区”的协同治理机制。广西海洋研究院定期监测海域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犀牛脚镇组建了20人的民间护海队,每天开展海岸巡逻和垃圾清理。“现在涨潮时,我们还能看到小鲨鱼、石斑鱼游到浅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护海队队员李玲欣喜地说。

  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如今的犀丽湾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在景区入口处的生态展示馆里,一组数据格外醒目:经过治理,犀丽湾近岸海域水质已稳定达到二类标准,沙滩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监测到的海洋生物种类从2019年的37种增加到现在的89种,中华白海豚的出现频次也提高了3倍。

  犀丽湾位于钦州市三娘湾管理区犀牛脚镇,形似弯月,半拥碧海,濒临北部湾,拥有10公里长海岸线,其中2.8公里是连片砂质岸线资源海滩。

  然而,早年间由于受气候变化影响,犀丽湾常年受风暴潮、海浪侵蚀。其中在2021年天文大潮期间,其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海岸线后退逾10米,直接威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警报更让当地文旅产业陷入发展困境。2019年之前,由于无序开发和监管缺失,这里一度沦为生态治理的难点区域。沿岸违规搭建的海鲜大排档、养殖棚舍多达37处,过度捕捞导致浅海珊瑚礁覆盖率不足5%,中华白海豚的踪迹也日渐稀少。

  当地渔民黄永强的渔船,曾常年停靠在犀丽湾码头。“那时候鱼是越来越难捕,近海拖网一趟下来,有时连油钱都赚不回。”他坦言,过度养殖和污染让这片海域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沿岸300多户以海为生的渔民面临“无鱼可捕”的困境。

  钦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马俊向记者介绍:“2018年,我们第一次来这里采样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当时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不达标,沙滩上遍布塑料袋、泡沫板等生活垃圾,退潮时裸露的滩涂还能看到污水直排留下的黑色痕迹。这几年,经过生态修复和治理,犀丽湾已经变成一处靓丽的海湾,吸引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游玩。”

  生态红利:绿色发展惠及民生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以来,犀丽湾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等荣誉接踵而至;近两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每年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超3000万元。

  随着景区人气越来越旺,当地渔民黄永强转产开起了海鲜大排档,“旺季时一天能赚2000多元,比捕鱼稳定多了。”

  “我们村原来的海湾民宿只有5家,现在发展到20多家,接待客人的房间也从20间增加到200间。”钦南区人大代表、乌雷村村民邝世新说。如今,犀丽湾已成为钦州滨海旅游新地标。赶海挖螺、休闲度假、滨海风光、海上运动、海洋研学……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大幅提升,直接为当地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吃上“生态旅游饭”,推动周边大环、乌雷等传统渔村向滨海旅游村转型升级。

  “我们严格控制每日游客量不超过5000人,确保生态承载力不受影响。”负责犀丽湾景区运营的广西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管邹涛介绍。景区还推行“无痕旅游”模式,游客产生的垃圾全部实行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群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嬉戏,远处的红树林随风摇曳。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生动写照。正如黄建强等渔民所说:“保护好这片海,它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也让我们深深体验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带来的实惠!”(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余 锋 通讯员 韦善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