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西戏剧对话暨“俏见桂韵·桂剧文化展”在桂林漓江边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桂剧为核心,融合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开幕演出、中外戏剧对话、互动体验等多元环节,全方位展现桂林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 摄影 关琰
活动现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青年演员范吉丹以“桂林经典·桂林有戏”中的《贵妃》拉开序幕,细腻传神的表演将贵妃梳妆、游园赏景的温婉情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现场阵阵掌声;随后,青年演员李亚卿带来桂剧《拾玉镯》,以“无实物表演”手法生动刻画人物心理,展现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艺术特质。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文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叶春桃带来的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经典唱段,唱腔婉转悠扬,配以碟筷、渔鼓等响器,呈现出传统曲艺的多元活力,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桂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层次。
一级演员、彩调自治区级传承人秦志平与桂林市级传承人唐晞携手演绎《好日子》《四门摘花》等经典片段,两人载歌载舞、诙谐生动,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互动环节中,嘉宾们跟随传承人舞动彩扇,在轻快旋律中感受彩调的艺术魅力。秦志平表示,这次活动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次创新,让非遗走上桂林文旅的第一线,以国际交流的形式更好的表现了桂林戏剧非遗传承的魅力,非遗赋能文旅企业,走入市场接受考验与检验,这样的融合创新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在“传统的脉搏,世界的舞台”中西戏剧对话环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张树萍与瑞士籍欧洲戏剧导演安准斯·齐默尔曼(Andreas Zimmermann)展开深度对话。安准斯表示:“桂剧的写意美学与欧洲戏剧的沉浸式表达虽路径不同,但都在追求艺术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殊途同归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张树萍表示:“非遗艺术需要活态传承,融合发展。需要借助年轻化、国际化的交流方式,才能让有三百年历史的桂剧声腔持续流淌在当代生活中。”
为了让传统戏剧更好地走入群众当中,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彩调模仿、文场学唱、渔鼓节奏教学等互动环节,大家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嘉宾体验非遗技艺 摄影 关琰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对非遗传承的致敬,也是对桂林艺术节“国际化、年轻态”宗旨的生动实践,未来将持续推动非遗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非遗+酒店”“非遗+文旅线路”“非遗+数字化”等模式,助力桂林戏曲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文 王战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