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AI国际课堂: 科技搭桥,声生不息越山海
2025-10-23 16:02:28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AI国际课堂: 科技搭桥,声生不息越山海

留学生使用AI技术制作的创意作品,并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作品截图)

AI国际课堂: 科技搭桥,声生不息越山海

留学生使用AI技术制作的创意作品,并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作品截图)

AI国际课堂: 科技搭桥,声生不息越山海

10月14日,越南留学生(左一、右一)在来宾市象州妙皇乡学习采茶,实训拍摄技巧。通讯员黄黎欣/摄

  “老师,您看我们的创作可以吗?”“太有意思了!我要用广西的美景为朋友制作一张生日海报。”10月13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教楼教室气氛活跃,来自5个国家的21名留学生围绕授课老师踊跃提问,开启“科技+非遗”体验之旅。

  由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来宾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的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兴宾区、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举办。从课堂学习AI技术基础知识,到深入茶园、博物馆开展现场创作,留学生们将见闻与感受转化为AI作品,生动展现他们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眼睛发现的中国科技发展故事、广西文化魅力,并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生发出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感知传向海外。

  1 AI技术邂逅非遗的实训探索

  10月14日,12名留学生赴金秀瑶族自治县,以瑶族刺绣、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为创作素材,开展融合民族文化与AI技术的特色实训。在导师指导下,留学生用镜头捕捉纹样细节与针法技艺,试穿瑶族服饰,切身感受广西民族传统美学与文化内涵。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凤香的工作室里,越南留学生阮翠红将瑶族刺绣纹样上传至AI平台,输入“传统纹样+现代服饰”指令,仅一分钟,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创意海报便跃然屏幕之上。赵凤香十分欣喜:“能以新颖形式吸引年轻群体,这项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

  在瑶族博物馆,留学生们近距离了解瑶族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泰国留学生陈金琰通过AI将瑶族银饰纹样转化为现代饰品设计图,时尚、雅致的设计让她很有成就感:“我要把这样的创新技术带回泰国,让更多人知道。”她希望泰国和中国能加强AI合作,尤其在教育和旅游推广方面,共同创造更多惠及民众的成果。

  同日,另一组留学生抵达象州县,以“留学生视角+AI技术+非遗”为主线,开展实训。留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古琶茶文化的体验中,用手机记录采茶、制茶过程。

  在生态茶园里,留学生们背着竹篓,穿梭于翠绿的茶树间,小心翼翼地掐下茶叶尖。在茶文化体验区的炒制车间,他们观摩炒茶技师运用传统铁锅炒制茶叶的精湛技艺,动手感受翻滚的茶叶在高温下弥漫的阵阵清香。此外,古琶茶冲泡礼仪、象州特色奶茶制作等,都让留学生们对古琶茶文化有了新认识。

  越南留学生诗氏香通过AI剪辑,将采茶场景制作成多语言宣传短片,在自己的脸书账号上发布,获不少网友的点赞和转发,还激发了网友到广西走走、看看的兴趣。

  记者观察

  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创新性地将非遗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播与技术应用的有机统一。活动既让留学生通过沉浸式采风感知广西民族文化精髓,又借助AI工具完成非遗元素的现代转译,创作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尚表达的作品。这种“科技+文化”的传播模式,为国际青年搭建起了解中国文化的数字桥梁,也为非遗传承探索出创新路径。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AI应用

  相较于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打破传统、被动的社会实践模式,让留学生运用所学的AI技术,将自己发现的广西之美转化为创意作品,将中国故事融入其中,创新表达。对留学生而言,此类创新运用也启发了他们在建设自己家园时如何借鉴、转化中国智慧。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郭欣怡为提升职业竞争力来到中国学习,她最初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局限于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基础查询。“印尼的AI技术普及度较低,发展相对缓慢。”郭欣怡说,在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她接触到“即梦”等中国AI软件,体验了AI如何实现低成本内容创作。

  郭欣怡运用所学技能制作一个宣传金秀的视频作品,AI技术协助她完成了场景规划、图像合成等环节,显著提升了制作效率和美学呈现。“AI不仅能高效处理内容,还降低了创作成本,让我感受到技术对视觉表达的高效提升。”拥有广告学知识的她,计划将在中国学到的AI知识带回印尼,应用于家乡旅游业的推广。

  “我之前通过豆包等AI工具辅助语言学习,在训练营第一次运用AI软件制作视频,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诗氏香说,AI技术目前在越南也应用于一些领域,但人才与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发展。诗氏香期待能将AI创意传播经验带回越南,同时也期待国际合作中能出台有关AI的共建伦理标准,更好地实现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价值。

  老挝留学生乌龙很珍惜走进大瑶山的体验机会,“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友好,介绍的传统文化知识、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都给我带来很多创作灵感。”乌龙盼望中国能与老挝等东盟国家深化合作,共享AI成果,推动语言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在他看来,此次经历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增进了友谊。

  蒙古国留学生欧莎通过AI技术制作的创意作品《寻秘瑶乡:从盘王界到瑶族博物馆的时光之旅》,获得众多好评。2021年,欧莎在工作中接触到AI,现在已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学习与创作。本次训练营的“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应用”课程激发了她对金秀民族文化的兴趣,她选取盘王界的自然景观和瑶族博物馆的人文素材,运用AI图像生成与智能语音技术完成作品创作,实践科技赋能传播的理念。

  在欧莎看来,AI不仅是高效的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此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AI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中的作用,为跨文化交流开辟了新路径。她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在AI领域的合作,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多科研与实训机会,让不同国家的青年人才共同参与AI创新生态,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记者观察

  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以创新实践突破传统模式,引导留学生将AI技术融入文化表达,通过实地采风,将瑶族刺绣、古琶茶等非遗元素转化为数字作品,以实训体验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高效性。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AI技能应用,更启发了留学生借鉴中国智慧并融入家园建设中,有效促进了跨文化对话与区域合作。

  3 AI为桥培育跨文化传播使者

  活动结营时,留学生们创作了百余件非遗主题的AI作品,其中,阮翠红创作的瑶族织锦视频在越南社交平台上获超万次浏览。

  “我们搭建的不仅是技术桥,更是一座文化桥梁。”来宾市融媒体中心主任韦付玲表示,本次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组建AI讲师团队,设计了从AI视频创作到非遗数字设计的全链条应用课程,注重实用性与落地性。培训采用“理论教学+实地操作”模式,导师全程指导技术应用与传播策略。

  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技术部首席工程师何鑫针对留学生特点,准备了AI海报、视频制作等实操内容,他观察到:“留学生对AI创作工具接受度高,上手快,在海报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视频制作里结合对来宾的观察,碰撞出不少鲜活创意。”何鑫说,从“跟着做”到主动探索功能,课堂氛围很活跃,可见AI助推跨文化传播的巨大潜力,授课效果超出预期。

  来宾市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AI国际课堂”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当前,中国与东盟正携手推进数字共同体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多元。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兼具陆海通道之便,依托东盟语料库资源与高校科研力量,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高地。此次训练营践行“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将前沿技术培训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创造更多可能。

  “语言或有界,但‘技术+文化’的魅力无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肖立青认为,科技赋能传播增强了文化交流的穿透力与认同感。在留学生AI技术应用实战训练营中,留学生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和体验,实现了从传统观摩到主动应用的转变,跨越语言壁垒,运用AI大模型、智能绘画工具等技术,将广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转化为创作,生动表达个人情感,讲好自己所见所闻的广西故事。

  “留学生被中国AI技术、广泛应用场景所吸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肖立青向记者介绍,留学生们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给亲朋好友、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尽管活动周期较短,但留学生通过技术结合语言学习,进一步创新表达,搭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我们也努力尝试通过此类活动培育跨文化传播使者。”

  随着这批AI文化传播成果的出炉,瑶族刺绣的精致针脚、象州茶山的氤氲香气正通过数字之桥跨越山海。正如乌龙在结业感言中所说:“用好AI,不仅让世界看见金秀,更让我们读懂中国。”

  记者观察

  当AI遇见非遗,异彩纷呈的文化赏心悦目,留学生们也更能感受到技术赋能传播的温度。此次训练营不仅是实训演练,也触发了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留学生们以AI为笔,绘制非遗主题作品,见证了“技术+文化”的模式让传播更具穿透力。这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也是以数字形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让海外受众了解广西,还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黄 静 通讯员 韦慧兰 伍敏恒)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