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贸法通”广西实践:为企业跨境发展护航
2025-07-10 15:37:49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贸法通”广西实践:为企业跨境发展护航

甘容下/制图

  “叮——”6月20日,“贸法通”平台值班系统弹出新消息。成都某汽车生产企业发来问题:“电动汽车出口到老挝相关的税率是多少?是否实行配额管理?上牌的费用以及流程是怎样的?海关清关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串带着焦虑的问号,很快在跨境法律服务网络中激起涟漪——广西贸促轮值团队联动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贸法通”平台老挝语热线、老挝本地律师,6小时内织就一张覆盖税率政策、配额细则、上牌流程的精准解答网,让这家车企的东南亚拓展计划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6月,广西贸促系统以第三次轮值“贸法通”服务工作为支点,打造覆盖企业全周期、辐射多元市场的跨境法律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务服务融合、专业资源整合、全球响应提速三大创新举措,为外向型企业行稳致远注入法治动能。

  1 数字赋能:从“单点服务”到“全链通达”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广西实现两大突破。”广西贸促会法律事务部部长聂新宇向记者介绍,“贸法通”深度嵌入本土化数字生态,接入“智桂通”政务平台,成为继12348之后第二大综合法律入口,触达全区4623万注册用户。“同时,平台联通桂企增值服务专区,集成商事调解、仲裁、知识产权等10类增值服务,为企业提供从注册、经营到跨境发展的全链条支持。”这标志着广西率先实现国家级涉法服务平台与省级政务系统的高效协同,让企业能够“一键通达”全球法律支援。

  2 专业聚力:24小时不打烊的“法治后盾”

  “贸法通”值班团队由广西贸促会统筹,联合南宁、柳州、桂林、钦州等市贸促会法律骨干,并引入南宁律协、广西商事调解协会等专业力量,构建三级响应机制。

  南宁市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工作人员陈叶晓燕是轮值团队中的一员,她正握着电话听筒跟律师交流,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对方对某个疑难问题的分析。挂掉电话,她立刻点开后台系统,将整理好的要点同步至咨询回复页面,发送给企业。

  “我们的手机直接绑定了后台的咨询系统,24小时全时响应,通过电话、在线、留言、邮箱四种渠道分级处理咨询。任何企业、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贸法通’平台向我们咨询,确保48小时内100%回复。”陈叶晓燕向记者展示已处理的咨询记录,“虽然工作量不小,但能听到企业说‘这下心里有底了’,就觉得再累也值。”

  轮值期间,团队共处理了83件咨询,覆盖全球24个重点市场。针对新能源产业链合规、贸易壁垒应对等热点议题,还为贵港、柳州170余家企业开展专题辅导,充分展现“广西响应”的高效速度。

  3 服务延伸:从“线上答疑”到“立体护航”

  轮值团队不断突破线上服务的边界,让法律护航更贴近企业需求。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联络官会议、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席团单位联络官会议、中国(广西·黑龙江)—东盟跨境供应链对接会等多场重要经贸活动现场,总能看到轮值团队的身影。他们站在商事法律咨询台后面,一边发放“贸法通”宣传册,一边为企业答疑解惑。“我们要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经贸活动最前沿。”陈叶晓燕笑着说。

  “‘贸法通’平台的咨询,真的太方便了!”广西自贸区泛东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卿伟深有感触,“以前遇到境外法律问题,除了找律师,不知道还有谁能帮助解决,但找一个好律师需要花长时间筛选。现在平台直接对接专业资源,不仅有问必答,还能调阅类似仲裁案例,省去了太多试错成本。”

  轮值团队在贵港市、柳州市举办了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辅导专场活动,为企业解析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并通过全区贸促公众号、企业服务群等矩阵传播,日均触达跨境企业超千家,构建起从“云端”到“峰会”的立体服务网络。

  “‘贸法通’广西实践为区域发展带来三重赋能。”广西商事调解协会会长吴晓帆评价,平台既降低了企业跨境经营合规成本,吸引产业链高端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又通过商事法律公共服务标准化,发挥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作用,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更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提供“规则衔接”的优秀样板,创新区域协作模式。

  从政务平台融合到全球市场响应,广西贸促系统以“贸法通”为纽带,将商事法律公共服务转化为开放型经济核心竞争力。随着平台纳入广西2025“桂在益企”专项行动,这套“法律盾牌”将持续护航企业搏击国际蓝海,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法治力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思悦 通讯员 秦玉贤 何 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