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群众正在干涸的河道探寻水源。
红渡村村民在引水微灌、滴灌。
雨滴叩击着屋檐与窗台,奏响久违的乐章。4月22日晚,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佳亿生态循环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韦作义闻声跑到田埂上,张开双臂迎接这场姗姗来迟的甘霖,并呼唤村民们抢抓时机储水蓄水。
连续5个月的干旱少雨,让喀斯特地貌的脆弱生态暴露无遗。韦作义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地录着旱情对100亩水稻的影响:“叶片焦黄,根系脱水。”
澄江河褪去往日碧波,露出灰白河床,水位线降至历史最低值。澄江镇13个村超八成耕地出现缺水,118余座水柜干涸,3000亩农作物濒临减产减收局面,120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告急。
旱情如火,十万火急!都安相关部门迅速发出防旱抗旱的号角。澄江镇党委、政府以“水脉”破题,在峰丛洼地间开辟3条输水战线,打响科学抗旱的全民战役。
六柱村部分沟渠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影响了输水效率。该村党委书记蓝松心急如焚,连续驻守3天工地,带领村民疏通最后50米淤塞沟渠。“这1.2公里的沟渠通了,农作物就能喝上‘救命水’。”望着潺潺清流浸润沿线170余亩农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泛起欣慰。
面对喀斯特地貌溶隙水系的复杂地质,澄江镇启动“水井攻坚”行动,技术人员运用物探技术精准定位,昼夜施工,在百地村、六里村等缺水村落打出深井30口,惠及群众4000余人。“我家3亩玉米地有救了。”井水涌出的刹那,百地村村民蓝必兰喜极而泣。
山那边的抗旱接力仍在继续。连接地表与地下河的地下天窗,是独一无二的“天然水塔”。万茂村第一书记温昌盛带领工作队深入地下河中架设抽水设备。“水虽冰凉,但听见水泵轰鸣声,浑身就热了。”他们铺设了12000米管道,将“地心清泉”引出,让该村12个屯172户769名群众拧开水龙头,便能接到甘甜的山泉水。
在这场旱情大考中,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下沉一线“答题”。全镇各级党组织累计投入抗旱人力2000人次,通过清渠引流水、掘地取活水、通窗寻清水,解决农田灌溉用水超3000亩,挽回农业经济损失逾600万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韦宣合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