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模范村依托资源优势打造集观光、娱乐、度假、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周金鹏/摄
春山可望,乡味正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田东县深化粤桂协作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文化+”为引擎,探索出革命老区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今年一季度,田东接待游客人数约98.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8.9亿元。
红色基因释放流量密码
这两天,平马镇百谷村逐渐热闹起来,百色市右江区的一家农业公司准备过几天来这里团建。“这里能让员工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的艰苦,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前来考察的周先生对这里赞不绝口,预定了下周的公司团建。这几年,红色旅游的升温让百谷村成为很多单位举行团建的地方。
百谷村位于右江河畔,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山水资源。90多年前,百色起义第一枪在此打响,全村85户131人投身革命,16位烈士的热血铸就红军村的红色丰碑。
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百谷村迅速在全区、全国打响知名度,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田东县与深圳市坪山区紧密协作,投入1270万元粤桂协作资金,打造“党建+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的打卡点——建起沉浸式党课体验馆、红色文创工坊,连村口小卖部都摆上了“红军粮”系列零食。
“我们充分运用家门口的红色资源,精心定制廉政教育套餐,去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1.67万人次。”村党总支书记李海波难掩自豪。
为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阵地,田东县以百色起义革命教育为基础,串联那恒村革命史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那叭红军医疗站等红色地标,打造了4条现场教学线路,形成红色珠链效应。
“2024年,田东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482.21万人次。”田东县文旅局局长苏华介绍。周边的村庄通过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地道的乡村美食,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绿色产业承接流量红利
红色旅游带来的客流,正转化为绿色产业的消费动能。近年来,田东县以“红+绿”融合发展为笔,不断做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章,让村游既有看头,更有赚头。
四月春风中,平马镇小龙村芒果示范基地花香弥漫,果农们正忙着摘除早花保果,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蓄力。“清明前倒春寒影响授粉,及时摘除早花能让第二批花结果更有保障。”他们娴熟的动作,彰显着田东“中国芒果之乡”的匠心传承。
依托粤桂协作机制,田东县累计投入7560万元粤桂协作资金,引进东部企业,构建起芒果全产业链。
在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园,巨人园、鲜友等龙头企业年加工小果超10万吨。“过去贱卖的小果,现在深加工成果汁、果干,身价倍增。”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良高算起增收账。
立足芒果产业种植优势,田东县进一步拓展“芒果+”模式,将芒果采摘与红色研学、民俗体验深度融合,不仅推出生态采摘集群、康养及研学基地,还将芒果深加工产品引入景区,让特色产品搭上旅游快车,走进更多游客家。
古寨芒果园86种芒果品种构成“色彩图谱”:桂七芒金黄透亮,红贵妃芒似晚霞,金煌芒甜香扑鼻……游客胡明惊叹:“没想到芒果竟有如此多品种、如此多色彩!”
平马镇小龙村利用帮扶资金升级基础设施,建设集采摘、康养、研学于一体的芒果小镇;田东县连续举办芒果文化活动月,同时开展“红带蓝带绿”乡村旅游季,吸引全国150万人次前来赏芒果林、品芒果香。“要让芒果文化成为持久引擎。”深圳帮扶田东县工作组组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蔡泽濠在芒果园眺望远方,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数字创新拓展消费场景
数字技术为文旅融合插上腾飞之翼。广西三月三假期,祥周镇模范村龙潭灵湖畔游人如织。游客周江一家体验完长桌宴后,通过数字农文旅平台轻松预订了次日的民俗体验活动。“既能导航寻景,又能了解模范村的历史文化,太方便了。”他对智能服务赞不绝口。
田东县投入299万元粤桂协作资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数字农文旅平台,整合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农产品等信息,实现“一屏智游”。“游客可在线预订、导航、支付、购买土特产,村子因此一下活起来了。”模范村乡村CEO苏善弟介绍,截至目前,龙潭灵湖旅游景区已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余万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品牌越擦越亮。
近年来,田东县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十里莲塘景区,A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壮族文化,扫码获取“莲塘护照”,即可在虚拟场景中漫步莲花海、体验古法渔猎、编织壮锦纹样,成为年轻人打卡新宠。
此外,田东县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民提供电商培训、网店开设、产品包装等服务。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成立电商协会,会员300多家。
“有了电商,越来越多的农民拿起手机,变身带货主播,不仅卖得出还卖得好。”田东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蒙天庚介绍,去年全县完成线上销售额7亿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曹丽媛 莫 迪 通讯员 周章师 姜 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