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渠道筹措资金 好经验三方共赢——南宁采取PPP模式创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存在着点多面广、任务重、融资难、后续运营管理难等问题。
一边是基础设施落后、财政资金不宽裕的困难现状;一边是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殷切期望。南宁市创新采取PPP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形成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补助、市本级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方出资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有效破解了改造融资和长效管理难题,形成了独特的“南宁经验”。首期PPP模式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于2021年9月底全面开工,目前改造已基本完工。
资金有保障 PPP模式激活老旧小区改造
“改造前居民和商铺共用排水管、污水冒溢、道路坑坑洼洼,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大伙心情也好了,幸福感满满。”3月10日,记者在走访葛麻小区时,在小区居住了24年的市民胡维芳对小区改造工程赞不绝口。
葛麻小区是南宁市2020年第三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青秀区第二片区中的一个,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要求改造排水系统。2021年9月底,老旧小区葛麻小区启动改造,但一整套改造“手术”做下来,需要不少经费。不单单葛麻小区,南宁市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等多地亟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点多面广,面临资金匮乏难题。
自治区住建厅指导南宁市采取PPP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缓解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压力大问题。同时,按片区划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区域,以“大片区”模式进行打包,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各片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大片区”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模式易导致的前期工作进度不一、投资规模小、难以融资等问题。
三方均受益 持续推动PPP模式创新发展
据悉,南宁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获得的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约占项目投资的50%—80%,其他资金缺口则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方解决。截至目前,南宁市采用PPP模式推进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307个小区、50325户,惠及居民约15万人,总投资15.27亿元,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缺口5.19亿元。但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如何融资、能否盈利,是其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南宁市PPP模式实行BOT(建设—运营—移交)运作模式,由项目公司通过自筹、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南宁市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劳佩儒介绍,项目回报机制有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两种。使用者付费收入不足以覆盖项目公司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时,由政府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补助。待公司慢慢回本后,政府即可省去该项工作开支,“这也是‘居民受益、企业获利、政府减压’的三方共赢模式。”
“改造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要让改造资金转起来,得算一本细水长流的账。”出资葛麻小区改造项目的公司负责人张展翔说,葛麻小区改造项目的运营管理期为20年,在此期间,公司核心收入来自小区闲置空间的利用,即通过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物流快递设施、车辆和行人出入口道闸广告栏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运营取得收入。未来引入养老、托幼、家政等便民服务,将增加长期稳定收益,加快收回投资成本,实现盈利。
改管一体化 实现“一次改造、长期保持”
南宁市乳品厂居民小区在改造后同样焕发了新活力。小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苏国杰表示:“小区改造后,每户每月收取0.35元/平方米物业费。环境好了,居民爱家、爱社区的归属感更强烈,经常自发清扫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另一个老旧小区兴隆园小区在改造后也引入了物业公司,经过几个月的规范管理,小区卫生、安保、绿化、停车等各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我市多数老旧小区是“三无”小区,长期缺少维护。广西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时,要求社会资本方(项目公司)除具有专业能力和资本实力外,还须具备一定的物业管理能力,确保项目实现投、改、管、运一体化,以解决老旧小区缺乏物业管理的问题。
我市大多老旧小区在改造期间组建了“老友议事会”,老友议事代表通过召开老旧小区改造专题议事协商会议,采取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自管等方式进行管理,实现老旧小区面貌“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目前,南宁市已同步推动12个老旧小区成功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居民意愿强烈、正在推进物业服务进驻的老旧小区有78个,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内“三无”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无论是政府通过向银行贷款、发放债券等实现融资,还是BOT模式,业主均只有政府一方。自治区住建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南宁市采取的PPP模式,有效缓解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投资导致财政出资压力过大的问题,形成了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统筹政府、社会、居民等合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机制上解决了城镇老旧小区融资难、后续管理难的问题,这一经验可推广借鉴。(南宁日报 记者尹海明 通讯员姚琳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