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兴业县三个“实”拼出发展加速度
2025-11-07 21:06:4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重任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近年来,兴业县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全力奔跑在“十虎竞玉林”赛道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兴业篇章。今年前三季度,兴业县GDP增长7.2%,超过预期、高于同期,一举扭转了近两年经济增速在玉林市排名靠后的局面。

  一、强化实的作风,擂响发展奋进鼓

  拼经济、拼发展,归根结底是拼能力、拼作风。今年以来,兴业县创新开展“兴业发展我有责”大讨论,实施“人人学统计”“人人抓项目”活动,狠抓“走读”“办事拖沓”等作风专项整治,推动各级干部作风向实转变、扛牢发展责任。特别是把经济发展一线作为识别干部的“主战场”,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机制,围绕项目建设、产业链招商、助企纾困等重点工作,每季度组建“一线观察团”到项目一线、攻坚一线选用干部,用好“四种形态”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全面调动干部积极性,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实干本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形成。1—9月,全县谋划500万元以上项目475个,总投资811.86亿元;新增入库项目116个,同比增长197.4%;新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84.83亿元。兴昌城冷链设备、珈玛特(二期)、华基储能电站等1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加快建设。

  二、强化实的保障,攻坚抜寨解难题

  解难题、破瓶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兴业县直面经济发展的困难问题,通过调研走访,列出问题清单,精准施策有效破解企业发展困境。成立土地、资金两大要素保障专班,深入开展盘活倍增工程,大力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大力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用地整合,创新利用村庄规划解决项目用地,积极申请专项债和银行融资。1—9月,全县盘活利用土地超2000亩,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74亩;获得专项债4.17亿元;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为283个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在保金额3.36亿元。深入实施金融惠企财政贴息政策,全县金融惠企财政贴息贷款投放金额合计4.57亿元,成功放款328笔,惠及企业283家,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462.86万元。迄今已投入3.5亿元专项债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聚焦产业发展难题,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全力攻坚碳酸钙原料保供等产业瓶颈,矿山历史遗留问题攻坚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推动6家龙头企业与6家本地配套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碳酸钙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原料保障,有效缓解企业原料供需矛盾。1—9月,碳酸钙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0.6%;工业用电量增速高达21.12%,创近年新高;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大幅增长18.8%和19.4%。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9.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0.9%。

  三、强化实的服务,优化环境促发展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兴业县贯彻落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持续打造亲商、宜商、富商、安商的“好服务”招牌,心甘情愿为企业家当“店小二”,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设置“主要领导接待日”和“办不成事”窗口,制定“办事一张图”,压缩办理时限65%以上。全县受理“高效办成一件事”27万余件,“12345”营商环境专线诉求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率、全程网办率均达96%以上,让企业获得感满满。推出《兴业县“高兴办”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高兴办”升级,全县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在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水平动态监测中,兴业县均排在第一方阵,其中,“开办企业”指标连续两年位居榜首。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1—9月共收到企业诉求80余条,解决率超过87%。通过“免申即享”精准推送政策、“线上跟踪+线下走访”闭环处理企业诉求,实现“企业事镇里包、园区事园区办”。建立规上企业微信群,设立产销对接服务中心,搭建县域企业资源对接平台,打造“家门口的销售窗口”;整合多部门力量成立企业服务专班,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要素问题100多个,助推4家企业实现“产销分离”,指导20家重点企业申报补助7331万元。通过一个项目、一名处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名办公室副主任包联项目“四个一”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各环节难题,从用地指标到建设手续代办,全县各部门贴心服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推动形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只争朝夕的发展势头。(文/王永坚  作者系兴业县委副书记、县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