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深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实践纪实
2025-09-05 14:40:42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深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实践纪实

2025年5月16日,2025年中越北部湾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防城港东兴市北仑河口举行。(自治区海洋局供图)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深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实践纪实

2024年11月28—29日,第八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自治区海洋局供图)

  近日,自治区海洋局带队先后访问越南和柬埔寨的海洋和经济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商海洋合作事项。随后,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团组访问印度尼西亚,深入海岛海藻养殖区,共商养殖技术难题,探讨微塑料污染治理路径,并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些务实之举,正是广西与东盟国家深化蓝色经济合作的生动缩影。

  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始终牢记“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使命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共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以政策为引领、科技为支撑、生态为底色、人才为纽带,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合作新高地,积极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区域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广西动能”。

  政策引领+机制创新:构建合作新格局

  2023年,《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出台,将“向海开放合作行动”作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高地的核心目标。这一顶层设计,为广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有力支撑。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二期建设;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北海市揭牌成立;增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活力、组建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建设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搭建高水平广西海洋实验室;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广西正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将“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不仅为向海开放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更让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愈发稳固。

  机制化平台的搭建,成为推动合作走深走实的关键。2023年9月,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在北海市举办,来自10余个国家的5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现场签署多项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合作协议。这场高规格论坛不仅彰显了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前沿枢纽的地位,更标志着蓝色经济合作迈入机制化、常态化发展新阶段。

  2025年9月8—12日,以“创新、绿色、智能,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的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将在南宁市举办,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成果,共谋蓝色未来,进一步擦亮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金色名片”。

  科技赋能+产业协同: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由自治区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已与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11国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实施一批“小而美”的科技合作项目,推动技术共享、人才交流与成果转化。

  2018—2024年,广西累计获批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25项,涵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利用、防灾减灾、蓝碳研究等重点领域。钦州市成功获评“联合国‘海洋十年’—加速海洋空间规划示范区(中国钦州)在西太平洋地区实施(UN21)示范区”,标志着广西海洋治理能力获国际认可,这一成果更让中国海洋空间规划实践成为惠及区域的“公共产品”。

  产业协同的“聚合效应”也在不断显现。2024年3月28日,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在南宁正式成立,100多家入盟的科研教育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立足广西,深化与东盟国家在发展蓝色经济、维护海洋健康、提升海洋科技水平、传播海洋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广西与东盟的海洋合作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联动”。

  其中,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建立海藻综合利用国际示范基地,联合攻关麒麟菜养殖与卡拉胶提取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突破;该项目更荣获“科创中国”全国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中的“最佳中外产业创新技术合作案例奖”。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共建贝类育珠基地,聚焦白蝶贝育种与养殖技术开展联合研究,不仅填补了区域贝类养殖的技术空白,更推动中国海洋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

  生态共护+人才共育: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在广西推进海洋强区建设的过程中,生态保护始终是关键一环,守护海洋生态共同体,是广西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共识。

  以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为重点,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跨国生态修复合作。近年来,广西与缅甸毛淡棉大学携手共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分别在广西合浦山口、缅甸巴马若感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示范——一株株红树幼苗在海岸扎根,不仅修复了海岸带生态,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与东盟国家“共护蓝色家园”的决心。

  人才是合作的未来。依托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科教融合”平台,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启动中国—东盟海洋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已招收多名东盟国家留学生。同时,面向东盟开展12期国际培训,累计培养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220名。

  数字技术的融入,为蓝色经济插上智慧翅膀。目前,面向东盟的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海洋遥感中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持续推动海洋遥感数据与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应用示范。同时,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积极对接中国—东盟信息港,共建海洋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区域海洋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水平。

  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从技术攻关到人才共育,从生态共护到数字赋能,广西正以开放促合作、以科技促转型、以绿色促可持续,与东盟国家携手绘就蓝色经济合作新图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曹丽媛 通讯员 杨晓佼)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