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社记者代表同越南媒体代表就AI赋能新闻采编生产展开深入探讨。 (本版图片均由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苏华/摄)
越南记者(左一)与贵州广电国际传播中心记者穿上中国特色民族服饰拍照留念。
记者团探访四川乐山苏稽古镇。
记者团参观贵州工艺美术馆。
记者团考察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风拂山海,情谊相连。从广西北部湾港的集装箱塔吊,到贵州青云市集的非遗流光,再到四川三星堆的古蜀印记,跨越山海的中越媒体之约,循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铺展开携手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新画卷。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8月4日至11日,“同志加兄弟 携手向未来”——中越媒体互访活动在广西、贵州、四川举办。活动旨在从地方层面认真落实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系列重要共识,深化广西与越南各领域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尤其是加强双方媒体领域的共同发展,由广西日报社(广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广电国际传播中心)与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共同主办。
来自越南9家主流媒体的14名记者与中国媒体同行,以“陆海联通、产业协作、文明互鉴、媒体共创”为主题,探访中国西部,探寻合作机遇,续写友谊新篇。中越媒体以文图、短视频等形式发布了90余篇报道,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通过生动报道,向更多国际受众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1 陆海联动与产业协作:见证开放发展的澎湃动能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广西、四川的港口枢纽与通道建设成为此次采访的重点,中越媒体记者在此见证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强劲脉动。
在钦州,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智能作业场景令人惊叹。无人集装箱卡车在码头有序穿梭,塔吊精准完成装卸作业,中控室的巨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海铁联运的流程数据。
“这里已实现‘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的无缝衔接,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目前至越南海防的航线每周常态化运行。”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越南西贡解放日报编辑部主任阮战勇颇为感慨:“第一次见到如此智能、高效的港口,运作模式令人惊叹。期待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能让两国合作更紧密。”
记者们来到平陆运河马道枢纽的建设现场,这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越南兴安报与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范文倡望着繁忙的施工现场激动地说:“这是改变区域交通格局的工程,太让人期待了!”
四川成都国际铁路港则展现了内陆地区联通世界的开放姿态。作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这里已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3.4万列,中越班列实现“天天班”开行,并与中欧班列形成联合运输网络。
在亚蓉欧国家(商品)馆,30余个场馆内,东盟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专员岳菲介绍:“依托班列通道优势,越南的咖啡、水果等产品通过这里进入中国西部市场,而四川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也借此走向东盟。”阮战勇对此感触颇深:“新通道让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与中国紧密相连,期待这样的平台创造更多互利共赢的机会。”
产业合作的深度在科技与农业领域同样显现。在南宁捷佳润科技集团,“AI巡园”系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数据,智慧灌溉设备精准调控水肥。该企业副董事长黄文娟介绍,企业以“AI+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精准营养”为核心,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越南国家电视台时政部经济处记者杜辉煌聆听介绍后说:“人工智能工具能帮助农民精准决策种什么、怎么管、如何卖,这对农民太有帮助了。”
在四川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一块屏幕秒变3D影院”的投影技术让记者们惊叹不已,当得知该企业在越南南定省设有工厂后,越南之声广播电台VTC News电子报记者范春盛特意询问投影产品在越销售渠道,言语间满是对越南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的期待。
2 文明互鉴与文旅融合:引发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从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到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中越媒体记者在广西、贵州、四川的走访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传承转化,在文化差异中寻获共鸣。
贵州工艺美术馆内,千余件银饰、刺绣、蜡染作品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从细腻的苗绣纹样到精湛的蜡染技艺,创作者通过新材料应用与创新设计,让古老技艺焕发出独特的时尚活力。
“在越南也有蜡染工艺,但与贵州的有所不同。”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对外部(VOV5)记者范秋水仔细对比展品后发现,“贵州以捆扎蜡染为特色,而越南多采用蜂蜡染,图案常以凤凰、莲花为主,虽然技法有别,但都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艺差异中的文化共性,成为记者们热议的话题。
在贵阳新印1950街区,由老印刷厂改造而成的商业空间里,红砖墙与玻璃幕墙相映,旧机械与时尚店铺相融。世界与越南报文化社会处主任范氏顺赞赏道:“将旧厂房改造为年轻人喜爱的商业街,既实现了废弃建筑的再利用,体现环保理念,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值得借鉴。”
四川的历史文化探访同样令人惊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青铜神树在柔光中舒展枝丫,多媒体沙盘折幕重现古蜀王都的市井烟火。范春盛感叹:“这些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惊人的创造力,讲解结合故事与科技,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乐山大佛的宏伟气势带来心灵冲击。越南国家电视台时政部创意展示处副处长陈玉俊望着大佛,即兴打起太极拳:“这让我想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理,与越南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
在苏稽古镇,跷脚牛肉的醇香与糖画、棕编等非遗技艺的灵动,构成鲜活的市井画卷。范秋水第一次品尝跷脚牛肉,连连称赞:“味道独特,背后的故事更动人,这里的文化很有吸引力。”
广西的文化探访充满地域特色。在南宁三街两巷,雕花骑楼与现代商铺交织,壮族麽乜香囊、壮锦等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越南通讯社编辑秘书和对外关系部记者武英明,在了解香囊寄托美好祝福的寓意后,他当即选购作为伴手礼:“这小物件很能传递情谊。”
钦州坭兴陶博物馆内,复原的古龙窑场景与精美陶艺作品,让越南之声广播电台新闻时事频率(VOV1)政治处副主任黄氏荷楠倍感亲切:“越南也有特色陶瓷,日用品里藏着相似的生活智慧,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3 媒体共创与友谊传承:搭建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
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合作成果的见证者与传播者,从技术交流到历史回顾,中越媒体人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为传承、巩固传统友谊注入新动能。
活动启动当天,广西日报社记者与越南媒体代表就AI赋能新闻采编生产展开深入探讨。越南快讯世界部记者丁红幸对中国媒体的智能生产系统充满好奇:“希望了解AI如何应用于新闻业,比如自动翻译、智能剪辑等技术。”
广西日报社记者现场演示了融媒体生产平台AIGC相关功能,双方还就跨语言传播、国际舆情应对等议题交换看法。业务交流在后续行程中持续深化。在南A中心,记者们体验了多语种机器翻译系统,丁红幸感慨:“从算力支持到产业孵化,中国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期待越中在AI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历史记忆的探寻让友谊增添了厚重底色。在南宁育才学校旧址(越南中央学舍区),记录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越南培养人才的珍贵照片,让范文倡深受感动:“这段历史是越中友好的生动注脚,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将通过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
此次活动也是中越媒体合作的延续——今年4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联合主办,广西日报社(广西国际传播中心)、广西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对话新时代”中越青年媒体交流会在越南河内和中国南宁成功举办。“同志加兄弟 携手向未来”——中越媒体互访活动正是此次交流会的深化与延展。
8天的行程中,中越记者携手同行、并肩采访,结下深厚友谊。陈玉俊在行程结束时说:“中国的发展令人惊叹,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很有吸引力,下次我一定要带上家人再来。”
这场跨越山海的媒体之约,通过两国记者的笔触与镜头,多维度呈现了中越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成果。生动、翔实的报道将成为连接两国民心的纽带,让“同志加兄弟”的传统情谊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媒体力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蓝于涵 何 妮 覃林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