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傩面雕刻:文化坚守与民族交融印记
2025-05-13 15:50:3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傩面雕刻:文化坚守与民族交融印记_fororder_8661665_wangw_1747033513968_b

谭建新在精雕细刻毛南族傩面。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覃文武/摄

  5月10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建新,正在工作室雕刻毛南族傩面。

  “傩面雕刻这项技艺,到我这里传了第八代了。”谭建新说。

  体验原生态的毛南族文化,作为毛南族发祥地的南昌屯是必访之地。其中,毛南族的傩文化历史悠久,傩歌、傩舞、傩戏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焕发出活态传承的蓬勃生命力。

  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俗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春节、毛南族分龙节等重要节日,傩舞是庄重神圣的庆祝仪式,象征着驱邪纳福的美好愿望。

  毛南族傩面具全套共36副,用毛南山乡特有的牛恩木精心雕刻完成。它们色彩鲜艳、造型各异,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颇为传神。“这36副傩面具,分别对应着毛南族中流传的36个神话人物。”谭建新介绍。

  毛南族傩面里,承载着先民留给后世子孙值得珍视的教谕。

  自古以来,作为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之一,居住在九万大山深处的毛南族人民与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互嵌融居。这在毛南族傩面的人物形象当中得到了体现。譬如,壮族的莫一大王、莫二大王,瑶族的瑶王,汉族的土地、鲁班,毛南族的三界公爷、三娘都体现出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

  谭建新表示,在毛南族傩面、傩舞、傩戏中,出现其他民族的领袖或英雄人物,充分体现了毛南族人民与周边兄弟民族关系的和睦融洽。“傩面雕刻技艺的传承,一代代言传身教,也是民族团结基因的代代相传。”

  为了将傩面雕刻技艺传承下去,谭建新带了6名徒弟。广西一些高校美术院系师生,假期还经常到谭建新的工作室拜访,学习毛南族木雕技艺。

  如今,这些傩面不仅本地人求购,还接到了来自贵州、云南等区外的订单,并远销海外,有的客户甚至预定全套36副傩面具作为艺术品收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见习记者 凌 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