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马道枢纽鸟瞰图。(平陆运河集团供图)
工人正在马道枢纽建设现场切割钢材。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罗继梅/摄
4月23日,在灵山县旧州镇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随着无人机航拍镜头缓缓拉升,只见巨型塔吊正将预制构件精准吊装,混凝土浇筑的船闸主体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镜头急速切换,企石枢纽工地上,运输车辆如蚁群穿梭,数十米的基坑内,钢筋骨架如钢铁森林般拔地而起;青年枢纽的画面随即切入,新建成的生态鱼道曲折回环,水流畅通,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这是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建设的震撼现场。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此刻正以“基建狂魔”的速度,在八桂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运河传奇。
截至4月23日,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7%,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82亿立方米,占开挖总量的89.5%,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429.3万立方米,占工程总量的73.4%。
连日来,记者深入平陆运河三大枢纽施工腹地,触摸运河脉动,记录宏伟的建设现场。
1 马道枢纽:13层楼高空上的“钢筋芭蕾”
4月24日清晨6时30分,晨雾未散,负责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下闸首施工的安全员佟鑫已换上深蓝色马甲,穿行走入工地。64.8米高的船闸墩墙如钢铁巨人般矗立,钢筋丛林间闪烁的橙色安全帽与电焊火花交织,展现了这座超级工程“与时间赛跑”的日常。
“木工支模板,杂工清渣土,混凝土工振捣,钢筋工捆扎。”在繁忙的工地上,佟鑫向记者介绍。他每天需检查18个作业面、300余名工人、6台塔吊12小时的运转情况,在50多米高差的船闸立体空间中反复查看,直到轮班的安全员接班。记者在微信运动上看到,佟鑫运动步数每天保持在2万步以上。“每天最欣慰的,就是看着大家平安走出工地。”佟鑫说。
“抓紧扶手,重心向前!”记者跟随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业务经理钟林斌攀上陡峭的施工笼梯。经过13层楼高的之字形阶梯攀爬后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如蜘蛛侠般穿梭于钢筋网格间,塔吊将成捆钢筋精准吊运至作业面,电焊火花如金色雨点洒落在晨光中。
“这是下闸首最后一仓混凝土备仓现场。”钟林斌指向脚下密布的钢筋网说,每根钢筋间距严格控制在20厘米,工人们像绣花般将16毫米粗的钢筋捆扎成型。钢筋班班长宋占宽抹了把汗:“封顶混凝土即将开浇,备仓作业马虎不得。”
施工现场,宋占宽视线如雷达般扫过每个角落。突然,他对着下方的工人说:“这里用直筋,带弯钩的钢筋条不可用在二次结构!”见一根带弯钩的钢筋混入直筋队伍,他立即叫停作业。这双“火眼金睛”源自他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十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
50米高空的风声在耳畔呼啸,工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埋头赶工期、抢进度,不曾懈怠半分。
马道枢纽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一个又一个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已成为钟林斌的常态。说起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钟林斌坦言是墙墩宽槽缝回填。
在下闸首船闸一道墩墙心脏部位,技术团队正进行着“回填阻击战”。墙墩宽槽缝高度差大、缝隙小、混凝土控温要求高,搭建脚手架及设备设施可施展空间极为有限。为攻克50多米高的宽槽缝回填难题,项目组多方研究,最终创新采用“缓冲导管法”,让混凝土从50多米高空顺利滑入仅2米宽的缝隙,再一层一层往上铺。“这就像给高楼做心脏搭桥手术。”钟林斌打了个比喻。
夜幕降临,晚班工人开始接力。塔吊的轮廓逐渐融入暮色,而船闸的轮廓却在灯火中愈发清晰。这座承载着水运梦想的超级工程,正在上千名施工人员的汗水浇筑下,一厘米一厘米地封顶,朝着最终完工通航目标迈进。
2 企石枢纽:“三阶转换”破解浇筑困局
“以前我要在边坡或架设的平台上才能开展测量工作,现在登上大桥,就能为浇筑工人提供精准的点位。”4月22日上午7时30分,平陆运河企石枢纽项目测量工人梁国庆已将测量设备扛上离基坑41.5米高的企石枢纽大桥,测量设备射出激光,将仓面不锈钢预埋件点位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
440米的大桥飞架两岸,不仅为施工带来了便利,还为当地居民带来美好愿景。
陆屋镇居民李勤芳告诉记者,曾经,两岸的企石村和杨屋村之间并没有交通桥,往来非常麻烦。企石枢纽大桥建设完成后,两村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在桥梁下游辅导航墙处,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张鹏摊开施工图介绍,去年,企石枢纽需要完成主体混凝土浇筑125万立方米,要想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必须迅速完成道路转换工作,打开受占压的闸室中墩、下闸首底板结构施工的工作面,将船闸闸室底板全部贯通并作为施工道路。
“为了应对复杂的施工难题,我们捋清施工的关键线路,开挖原边坡,释放占压的下闸首底板,将占压非关键线路的闸室边墩作为道路转换的出入口,打响道路转换的‘第一枪’。”张鹏说。
去年2月,企石枢纽第一阶段道路工作完成,企石枢纽的浇筑工作从此走进了快车道;
同年9月,企石枢纽第二阶段道路转换工作完成,企石枢纽的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工作面全部打开;
今年2月,企石枢纽第三阶段道路转换工作完成,两条施工动脉承载着船闸主体所有工作面的通行和混凝土浇筑平台以及塔吊部署工作。
……
交通问题解决了,如何保障2000多名工人和300多台套机械设备在狭窄的基坑内进行高效的协同作业?
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选择在基坑内布置29座塔吊,利用BIM技术,提前规划设备高度,系统布置水平方向,并在塔吊上安装防碰撞系统和吊钩可视化系统,为塔吊师傅安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实时监测塔吊运行状态,而AI预警功能则对可能发生的碰撞行为进行预警,为下一步的操作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企石枢纽如今已是塔架林立、气势雄浑,横亘在大地之上。”张鹏说。
3 青年枢纽:“满弦弯弓”蓄势黄金水道
4月16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船闸闸室廊道底板首仓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进入船闸闸室廊道及底板建设阶段。
“塔吊慢点!保证安全!”临近下午,在青年枢纽上闸首区域,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机务部主管林华锋拿着对讲机与1号塔吊师傅沟通,让其将2号塔吊的配重块吊起。
“青年枢纽的建设如火如荼,现在我们要把一部分塔吊降下高度,方便后期施工。”林华锋说。
不远处,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钟广达站在青年枢纽二号观测台向前眺望,指着远处闸口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船闸人字门和配套设备已通过出厂验收,预计4月底将对单套重量1181吨的闸门进行分段安装。”
从高空俯瞰,犹如满弦弯弓一般的青年枢纽,处于咸淡水交界处,承担着平陆运河“通江达海”的关键使命。
“青年枢纽承担着解决10.32米水位差的重任,互通廊道助力实现双线船闸互灌互泄。”钟广达说,青年枢纽在闸室中墙结构段布置了一层廊道,将两线闸室廊道水体动态连通。这一设计直接将另一线船闸作为“移动省水池”,节水率提升约50%。
在抓紧施工过程中,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还充分考虑了当地生态系统。
“过去,由于钦江旧青年水闸的阻隔,下游的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的路径。为了守护鱼儿的回家路,青年枢纽船闸在泄洪闸左侧设置了鱼道,满足合浦绒鳌蟹和鳗鲡、斑鳠等鱼类洄游需求。”钟广达说。
跟随钟广达的目光,从泄洪闸交通桥向下望去,总长480米长的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相结合的鱼道工程如将要合拢的牙齿。未来,当春风再次漫过河道,鱼儿们将在此奋力洄游。
顺着往下约4层楼高度,鱼道侧面设置了一片巨大的观察窗。运河通航后,工作人员透过特质玻璃就能在此结合鱼道进口区域的监测计数、水下摄像、水质在线检测等系统,观测鱼类的洄游情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继梅 冯 源 通讯员 覃健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