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美“蚝”人间在钦州
2025-01-23 20:08:26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美“蚝”人间在钦州

钦州市钦南区茅尾海中,十里蚝排与龙门大桥互相映衬,壮阔无比。

  钦州的夜,烟火气自一份烤生蚝袅袅升腾。

  踏入钦州的主要夜市——新兴街夜市,琳琅小吃如潮涌般将人簇拥,其中最多也最受欢迎的,当属烤生蚝。

  冬季正是生蚝肥美的季节,肉质饱满如凝脂的生蚝,加上蒜蓉,在炭火上烤得滋滋作响,看着就很诱人。老板热情招徕:“10元5个,包靓。”

  论起大蚝的新鲜,钦州人底气十足,这里是“中国大蚝之乡”。从新兴街出发,只需半小时车程,就能抵达拥有万亩蚝排的茅尾海。

  气候温和、水阔浪静,钦江和茅岭江在此入海,形成咸淡水交汇的独特环境,使茅尾海孕育了被誉为“海上牛奶”的钦州大蚝。

  在钦南区犀牛脚镇丹寮村附近的金鼓江边,有一座名为芭蕉墩的小土墩。钦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世川告诉记者,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贝丘遗址,距今约8000—9000年。

  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土墩,不仅覆盖着厚厚的牡蛎、蚌壳堆积层,还出土了蠔蛎啄等石器。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便已借助简易工具,吃上了美味的大蚝。

  中国人的食蚝史源远流长。

  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生蚝的药用价值。至唐宋时期,蚝作为美味愈发受到人们喜爱。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当地渔民送来大蚝,他“食之甚美”,特地写下《食蚝》一文以记之。

  过去,获取大蚝主要靠下海采集。钦州的渔民因而练就了“汆水”(潜水)的本领。民国《钦县县志》记载:(渔民)幼习水性,冠则汆水深落十丈八丈,敲取大蚝连壳上船,满载而归……

  20世纪50年代,钦州渔民针对大蚝附着生长的特性,开始人工养殖。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改良,如今采用水泥片浮筏吊养,亩产最高可达30吨,钦州也一跃成为华南地区大蚝养殖面积、产量、苗种繁育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1月10日,在钦南区龙门港镇南村渔民曹冠雄的带领下,我们出海去看蚝排。

  “突突突……”伴着发动机的哼鸣,渔船在碧绿的海面上犁出雪白的波浪,不过七八分钟,便抵达龙门大桥附近。

  海面上,一张张面积达两三亩的蚝排随浪起伏。船停在一张蚝排边,老曹拉起一根吊绳,一串大蚝浮出水面。

  撬开一只检查,露出的蚝肉白嫩饱满,不过老曹并不满意:“这张蚝排没有迁到外海保育,大蚝长得有点慢。”

  原来,一只大蚝的养成要历经三年,经过采苗、育苗、育肥三个阶段。其间,还需依据季节变化和大蚝生长需求,在内海与外海之间进行数次迁移。尤其是在育肥阶段,要将大蚝迁移至盐度较高、海水洁净且营养丰富的海域,这样大蚝才能长得快、长得好,达到上市标准。

  每到大蚝“搬家”之时,茅尾海上,一艘艘渔船拖着大片蚝排浩浩荡荡进发,场面蔚为壮观,构成一幅“耕海牧渔”的美丽画卷。

  靠海吃海,大蚝在钦州人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守护好这一地道风物,平陆运河建设过程中,人们付出诸多努力。

  “我们对航道范围的牡蛎天然种质资源进行异地迁移保护,采集牡蛎2万多个,并确保野生牡蛎亲本成活率达90%以上。”在龙门大桥附近一处海域,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总工程师何晓文介绍道。

  茅尾海是平陆运河的出海口,为了尽量降低工程建设给海域及大蚝带来的影响,开工前,运河建设团队就组织施工红线内以及红线两侧50米范围内的蚝排、蚝桩进行迁移,并优化管线布设方案,使排泥管线避开蚝区。

  同时,运河建设团队还与科研机构合作,使用野生牡蛎亲本,开展苗种繁育,保障亲本群更新和增殖放流成贝的需要。

  每年12月,钦州都会开展蚝情节系列活动。连续13年,钦州以蚝为媒,广交朋友,不断擦亮城市品牌。

  1月12日,记者在夜市见到,人们喝着啤酒、吃着生蚝、谈天说地,孩子在旁边嬉笑玩闹。这平常又温馨的一幕幕汇聚成了城市的烟火气。玉林游客覃华强感慨地说:“等平陆运河建好了,我们还要带孩子来看运河。”

  当年东坡先生“食蚝而美”,在文章中诙谐地告诫儿子,不要将生蚝之事外传,“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倘若他能穿越至今日的钦州,想必会改变主意,欣然遍邀亲朋好友,一同感受这市井烟火、美“蚝”人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 菡 庾 琳 见习记者 漆洲宏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