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𧊅捉虫》表演现场。罗添/摄
学蛙叫、学蛙跳、学着青蛙抓害虫——11月26日上午,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室内)比赛中,广西代表团上演了《蚂𧊅捉虫》《绣球舞出呗侬情》两出好戏(呗侬是壮语中兄弟姐妹的意思),富有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表演获得现场观众点赞。
表演开始,在富有民族风情的音乐声中,十多名广西男女队员场上秒变“青蛙”,分成红、蓝两队比赛捉害虫。表演分接力竞速捉虫比赛、团体协作跳高捉虫、捉虫爬蛙山3个比赛环节,生动还原了稻田间、竹林里蚂𧊅捉虫的场景。
团体协作跳高捉虫环节是节目的高潮,队员以锣声为号令,以蚂𧊅的姿态叠罗汉,跳到搭档背后再以蚂𧊅跳高的动作捉竹竿上的虫子,场面好看又刺激,观众报以阵阵掌声。
蚂𧊅指的是青蛙。壮族传说中蚂𧊅是掌管风雨的女神,因此壮族人把青蛙作为图腾。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民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欢度“蚂𧊅节”,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2006年,壮族蚂𧊅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蚂𧊅捉虫》编导、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老师孙思凡介绍,节目通过富含民族特色的音乐、环境式场景及情景戏剧,再现壮族的“蚂𧊅文化”,既体现壮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也将体育竞技中的趣味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西参演运动员罗盛富说,蚂𧊅捉虫主要靠腰腹肌和腿部力量行进,很考验运动员的腰腹肌和腿部力量,“不过我从小玩到大,溜得很”。
当天,广西另一个参赛表演项目《绣球舞出呗侬情》同样深受观众喜爱。参演运动员通过高空、叠罗汉、4人板鞋、走独木桥、互相追逐等技巧抛接绣球,让抛绣球这项运动更具挑战性和观赏性。节目编导、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老师李娜说,这个节目在传统拋绣球运动的基础上,融入壮族民族特色和现代元素,展现了壮族儿女与时俱进、同心协力、敢于争先的精神。(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农芝)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