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一粒小黑豆走过300多年
2024-05-27 11:18:4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原标题一粒小黑豆走过300多年

  ——黄姚豆豉缘何焕发新生

一粒小黑豆走过300多年

  近日,工人正在晾晒豆豉。 玉桂贤/摄

  黄姚豆豉的生产历史悠久,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纂的《昭平县志》记载:“豆豉为黄姚特产,远近驰名,他处制者远不及。”如今,黄姚豆豉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保持了传统的品质和风味。2008年,其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黄姚豆豉获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巅峰时期,黄姚豆豉年产量一度超过1000吨。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变化,黄姚小黑豆的种植面积和亩产量逐年下降,黄姚豆豉面临原料短缺的危机;加之传统加工技艺繁琐复杂,劳动量大,非遗传承也面临断代危机。到2015年,黄姚传统的豆豉作坊仅剩7家,年产量不足300吨。

  近年来,昭平县高度重视黄姚豆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通过科技创新、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引导、扶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找到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办法。2024年,“黄姚豆豉产业高质量发展”获评为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A 如何解决原料紧缺难题?

  提纯复壮黄姚小黑豆

  5月中旬,在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地里的豆苗已长到半米高,开出了淡紫色的花。“这是我们黄姚本土的小黑豆,前几日,接连大雨,担心豆苗长势,我赶紧过来看看。”谢茂成告诉记者。

  谢茂成是昭平县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昭平团成员。白山村的黑豆种植示范基地,他是技术负责人之一。“雨水多,杂草疯长,要及时除草了。”在基地里,谢茂成对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永伦说,“听我的,除完草之后,再施上叶面肥,今年的收成至少涨25%。”

  特色产业的发展基于地方资源禀赋,黄姚豆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原料的供应,李永伦对此深信不疑。近年来,他在白山村周边流转撂荒土地,种植黑豆面积超过了200亩。这份底气,来自于黄姚小黑豆提纯复壮与高产技术的落地。

  “黄姚小黑豆一荚才有两粒豆,以前亩产量仅100公斤上下。品种提纯后,大家也掌握了催花保荚等高产技术,亩产量大幅提升,最高可达350公斤,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李永伦说。

  黄姚小黑豆属于异花授粉品种,多年来由于种植复杂性,它的优良特性在慢慢退化,抗病力和亩产量也在逐年下降,必须及时提纯复壮。谢茂成告诉记者:“我们在田里选择表现较好的植株,进行相对隔离,避免授粉期受到干扰,经过数次这样的选育,保持住了品种的优良特性。”

  根据《昭平县黄姚豆豉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县还在黄姚镇界塘、杨村、岩头、中洞、篁竹等村建设了9个小黑豆繁育基地、黑豆种植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黄姚小黑豆。

  去年,昭平县种植黄姚小黑豆面积约3500亩,申报政策补助经营主体501个,补助资金近190万元,联农带农1450户,黄姚豆豉原料紧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B 如何解决技艺传承问题?

  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选豆完成后,我们将选好的黑豆倒入这只叫甑的木桶内。”在杨晋记黄姚豆豉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邱晓锋告诉记者,在这木桶里,共蒸两次,第一次直接蒸,第二次注水蒸,然后就倒出晾凉。”

  随后,黑豆被送进发酵房。经过8天的发酵之后,还要进行洗霉、压白、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才最终成为成品干豆豉。“传统工技艺繁琐复杂,劳动量大。比如洗霉前,我们要先搓霉,一个簸箕盛10多公斤黑豆,没有一定的臂力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邱晓锋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昭平县联合高校、科研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研究,提升黄姚豆豉产业整体科技含量及新产品研发能力。

  在黄姚镇篁竹村,杨晋记利用老粮所建成了一座科技小院,打算建设3条黄姚豆豉全自动生产线。

  “这是我们第一条生产线,半机械化,简而言之是用机械来辅助传统工艺流程,每年可加工黑豆150吨。”邱晓锋介绍,这条生产线破解了传统生产受限于气候和节气的难题。通过生产线可控数据的抽取,为黄姚豆豉现代化加工提供了数据支撑。

  另外,在这座科技小院,年产量超过300万瓶的自动化即食型黄姚豆豉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毕,待定制的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后,即可生产。

  目前,黄姚豆豉年产量可达600吨,加工产值约1500万元。仅在黄姚古镇景区内,就有77家黄姚豆豉销售门店。

  C 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5月22日上午,在黄姚古镇景区,当地土特产经营户古杰湘一开门,就先给在社交媒体下单的外地客户打包发货。这些年,在她的店里购买黄姚豆豉的游人,很多成了回头客。

  如今,随着黄姚古镇旅游的兴起,黄姚豆豉成了最受欢迎的当地土特产之一。“黄姚豆豉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目前的销售价格还不能完全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古杰湘说。

  为了增加黄姚豆豉的产品附加值,昭平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打造豆豉产业文旅品牌。同时,在黄姚古镇、乐耘山庄等旅游景点融入黄姚豆豉文化与体验,在黄姚镇打造了“豆豉街”“豆豉村”和“非遗小镇”,现已进驻豆豉企业、品牌商家6家。

  “接下来,我们以打造黄姚豆豉饮食文化为基础的综合体验标准店、黄姚豆豉研学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体验的良性联动。”邱晓锋说。

  在白山村,每年在小黑豆秋收后,村民会在农闲时种上具有观赏价值的油菜花。花开的时候,很多游客过来拍照打卡。次年春耕,他们又把油菜花作为绿肥压到土壤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宝佳酿醉得意,豆豉话梅游人好。涌泉连溪东渐去,梧桐翠竹奏琴箫。”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这粒走过300多年历史的小黑豆,如今又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广西日报 记者 骆 怡  通讯员 贝为超 玉桂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