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护航平陆运河建设
2023-08-28 10:38:56来源:广西日报编辑:韦欢责编:刘洋

  原标题: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护航平陆运河建设 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多项首创技术打造智慧运河

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护航平陆运河建设

  平陆运河航道15标段安装了防污帘呵护红树林生长。

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护航平陆运河建设

  青年枢纽泄洪闸施工现场,项目组针对当地洄游鱼类、蟹类设计两条专属鱼道,打造绿色运河。

  

  

  ■ 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首次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应用在大型运河边坡变形自动化监测和施工车辆定位上,为运河边坡安全监测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 首次利用沿线裁弯取直处原河道布置36个生态涵养区呵护水生物成长

  ■ 首次采用预制波浪桩对航道开挖岸坡顶部的红树林进行防护

  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次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应用在大型运河边坡变形自动化监测和施工车辆定位上,为运河边坡安全监测和管理提供新思路;首次利用沿线裁弯取直处原河道布置36个生态涵养区呵护水生物;首次采用预制波浪桩对航道开挖岸坡顶部的红树林进行防护……在“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施工现场,一项项关键尖端技术的实施让平陆运河建设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

  平陆运河建设始终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平陆运河建设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为此,我区完善顶层设计,在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方案中设立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尖锋’专项,为平陆运河建设保驾护航。”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尽快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022年底,科技厅积极推进平陆运河船闸和护岸结构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平陆运河低影响开发与生态修复、平陆运河水沙特性和防控等方面先导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明显。

  近日,记者在马道枢纽施工现场看到,多辆挖掘机开足马力挖掘土石方,边坡已绿草茵茵。专家介绍,平陆运河船闸和护岸结构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平陆运河三级省水船闸设计、船闸结构耐久性、船闸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根据研究成果,项目组提出了平陆运河马道、企石省水船闸输水系统布置方案,在国内首创叠型省水池布置的船闸新形式,并通过前期研究工作拟定了省水船闸水流条件优化方案及输水阀门开启方式。“目前,我们的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平陆运河集团总工程师韦德鉴说。

  同时,项目首次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应用在大型运河边坡变形自动化监测和施工车辆定位上,为运河边坡的安全监测和管理带来新思路。

  主打生态绿色牌是运河建设的一大亮点。在运河低影响开发与生态修复方面,项目组主要针对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过程中入海口湿地保护、沿线河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巨量土石方安全堆存和绿色利用等开展研究,为绿色运河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入海口湿地保护方面,将形成“生境模拟—低影响建设—高效生态修复”成套关键技术,以有效降低运河建设对入海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在沿线河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围绕河滨带栖息地营造、支流河段替代生境构建等形成生态保护方案,支撑平陆运河绿色生态建设;在巨量土石方安全堆存和绿色利用方面,开展堆存场水土流失防治、土石方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保障堆存场安全,提升运河土石方绿色综合利用率。

  运河建设如何更好呵护水中生物?在青年枢纽项目施工现场,泄洪闸底板浇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施工场地左侧,“鱼道”二字尤其显眼。“这是青年枢纽针对当地洄游鱼类、蟹类设计的两条专属鱼道。”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潘剑说。

  据悉,平陆运河设计陆上、水下、空中生态廊道,除了专属鱼道、鱼类增殖站外,在运河越岭段也将建设国内首个跨运河的专用动物通道,并设置多处生态环境观测站。同时,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利用沿线裁弯取直处原河道布置36个生态涵养区,对水生物进行生态涵养,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这是我们标段新材料抗老化的防污帘,它在水下像窗帘一样展开,能阻挡泥浆颗粒,减少对红树林的破坏。”平陆运河航道15标段技术主管罗健华指着河面上的橙色浮帘说,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预制波浪桩对航道开挖岸坡顶部的红树林进行防护。

  据介绍,运河开工建设以来,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选切口,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建设,打造智慧运河、绿色运河。(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罗 兰 阳乙苏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