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贵港: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产业集群
2021-09-28 10:00:0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贵港: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产业集群——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会见闻

贵港: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产业集群

在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会港南区艾草加工现场参观点,参会人员在了解艾绒加工情况。本报记者 唐正芳/摄

贵港: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产业集群

工作人员展示港南区中草药产品广佛手。姜慧花/摄

贵港: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产业集群

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会覃塘经济林和中药材套种参观点。本报记者 唐正芳/摄

  穿心莲、肉桂、八角、山药、葛根、艾草、藿香……当这些熟悉的药材干湿品呈现在眼前时,与会人员捧起来又看又闻,感到十分新鲜。9月23—24日,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场会在贵港举行,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3个现场观摩点展出的中药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不少参观者在艾草加工车间现场敷贴或购买艾产品。

  连日来,记者深入贵港市各大中草药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等采访,并全程跟随与会人员现场采访。

  贵港市委书记何录春介绍,近年来,该市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中药材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把贵港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

  2020年,贵港市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合计50多万亩,产量12.95万吨,产值22.5亿元,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超万亩的有肉桂、八角、山药、穿心莲、葛根、天冬等,其中穿心莲4.2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种植肉桂20万亩、八角10万亩、山药5万亩、葛根2万亩、天冬1万多亩;有大中型中药生产企业6家,去年总产值达6亿元。

  A 创新发展新模式

  9月23日,在港北区大圩镇乐堂村万亩穿心莲标准化种植基地,与会人员看到了在玉米地套种的穿心莲。港北区委书记黄英梅介绍,该基地推行“龙头药企+行业协会+药农”模式,通过实施穿心莲生产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质量、订单管理“四统一”,使穿心莲产业订单化生产达到80%以上,大部分穿心莲销往广西泰诺制药公司,有力带动穿心莲产业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行业协会“肩挑两头”。贵港市穿心莲行业协会由经纪人、经销商、加工业主等组成,经过精心打造,如今协会一边对接市场了解每年穿心莲需求量、价格以及质量规格要求等,另一边对接药农,传达市场供求信息,指导药农按需生产,稳定市场供给;同时负责穿心莲加工仓储,通过分类、分级实现增值。在协会带动下,解决了穿心莲销售难题。目前,贵港市正全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穿心莲产区和产品集散地,预计今年中药材产值达到8000万元。

  近年来,贵港市加强对中药材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为导向,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探索出“中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济林+基地+合作社+农户”以及“全链条合作经营”等可行的发展模式。

  9月23日,骄阳似火,记者来到港南区东津镇广佛手套种艾草产业基地看到,自动化喷雾给观摩人员带来了丝丝凉爽。

  该基地是“中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生动实践,本地加工企业和基地(合作社)融合发展,既带动了周边20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又延长了产业链。

  贵港市百草园穿心莲种植合作社摸索出“全链条合作经营”模式,长期与冠峰药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中草药原草、中药材初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销售,均按照一定比例分红,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有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组织化发展。

  “经济林+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则充分利用了当地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该市发展经济林套种中药材1万多亩。9月23日,与会人员来到凤凰林场,看到2000多亩林木下套种的穿心莲,长势良好。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树林密度给穿心莲提供了合适的光照,既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又加快了经济林和中药材生长,据测算,每亩产值提升3000元以上。

  B 助农增收新渠道

  9月18日,覃塘区覃塘街道拥兴村,1000多名村民采挖、运输天冬中草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黄耀林告诉记者:“平均亩产5300公斤,卖给本地收购商,除去人工费用,每年每亩获利5000元左右。”

  在政府引导下,从1990年起黄耀林开始种植中草药天冬,从刚开始的2亩发展到今年的10.7亩。30多年来,依靠种植天冬,他提前脱贫,最近还建成了新楼房。拥兴村支书黄锦庆介绍,目前该村天冬种植1500亩,全村90%的脱贫户持续增收有了保障。

  在覃塘区凤凰林场,种植业主、贵港市百草园穿心莲产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延玉介绍,该林场林下穿心莲种植基地预计今年亩产500公斤,亩均纯利3800元左右。

  正在基地清除杂草的李丽琼告诉记者:“今年初,我被聘为长期工,每年劳务收入在4万元以上。”如今,覃塘区有119家中草药种植企业,合计种植中草药2.5万亩,每年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务工岗位2000多个,每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

  作为中药材生产大市和交易集散地的贵港,脱贫攻坚期间,把中药材列为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产业,并进行积极扶持和培育,中药材产业累计覆盖6703户脱贫户2.26万名脱贫人口,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2200多元。

  近年来,贵港市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产业”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品种、种植、生产加工、产品研发,打造区域品种优势区,促进桂平肉桂、山药,平南八角、葛根,港北穿心莲、芡实、魔芋,港南穿心莲、艾草、藿香,覃塘天冬、魔芋形成产业规模。

  另一方面,该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攻关研究,中药材生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比如,经过多年对穿心莲种植体系探索和改革,推广在玉米地、花生地以及林下套种等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前作作物品种的选择空间、前作作物产量及后作穿心莲产量。据测算,玉米地套种穿心莲,春玉米亩产可达500公斤,产值1200元左右;穿心莲亩产可达600公斤,按今年收购价每公斤5元计算,产值达3000元;两项合计产值为4200元左右,单位土地产出大大提高。

  C 延伸拓宽产业链

  艾枕、艾条、艾绒……离港南区德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广佛手套种艾草产业基地不远处便是艾草加工车间,记者跟随与会人员进入,便闻到一股艾草的香味,大家纷纷被展示的艾灸用品所吸引。

  近几年,贵港市大力发展艾草产业,加快基地建设,种植艾草2万多亩;依托龙头企业,研发出艾条、艾柱、泡脚包、艾炙器械等艾类康养产品,推广艾灸康养体验,不断延伸产业链。

  复方板蓝根颗粒、夏桑菊颗粒、止咳枇杷颗粒、消炎退热颗粒、维C银翘颗粒……9月23日,乐堂村万亩穿心莲标准化种植基地,展台上除了展示中药材原料外,还展示由当地原材料生产出来的系列药品。

  港北区委书记黄英梅介绍,该区建立中药材技术人才专家库及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推广中草药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同时提升中医药制造业水平,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用本地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清火栀麦片、复方穿心莲片等成为备受好评的日常药品。

  聚焦重点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贵港市依托桂平金山淮山美誉,加快淮山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现有淮山加工企业60多家,日加工能力300吨,开发了淮山粉、淮山饼、淮山芝麻糊等10多个系列的知名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出台政策,扶持企业发展。贵港市对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在加工设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以提高其研发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链,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体量、做优质量、增加销量。目前当地的源安堂药业已成为拥有2个主导产品、8个中药品种、年总产值2亿元以上的中药知名企业;冠峰药业2019年已实现产值破亿元,拥有国药准字号产品生产品种88个、9个剂型11条生产线。

  贵港市市长蓝晓介绍,该市依托现有产业规模,引进和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延伸中药材全产业链。目前该市有源安堂药业、修正集团、中药材品种魔芋产业化企业等重点企业6家,生产合作社102家,山药、葛根切片、抛光加工经营主体180多家,涵盖生产、销售、精深加工等领域,每年加工中药材3万多吨、产值10多亿元。同时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业优势,紧盯重点环节和缺失环节,大力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工程,重点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业,做到前后端连通、上下游互动。

  今年上半年,贵港市印发穿心莲等中草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穿心莲、天冬、泽泻、魔芋等列为重点发展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推广标准化种植,提高经济效益,并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实行产业化经营,打造中药材品牌,力争到2025年,优质中药材栽培面积达70万亩。其中中草药种植面积2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80%以上,产品精深加工达90%以上,实现年产值25亿元。(广西日报 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陆宏夏 覃 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