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城市50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国前列,地表水水质挺进全国30强 增强辐射带动 建设“四个城市”——南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落实强首府战略开创发展新局面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 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瑞声科技南宁光学模组厂区。 梁 枫/摄
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智能生产车间。刘增璇/摄
南宁市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一座“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美丽之城。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南宁渠道”作用更加凸显 (图表来源于《数说南宁这五年(2016—2021)》
八月的邕城大地,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8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回望砥砺奋进的5年发展历程,南宁市委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六大升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大幅跃升,GDP在全国城市排位从2015年的第53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47位,首次跻身全国城市50强;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从2015年的20.3%提升至2020年的21.3%,财政收入占全区比重从2015年的24.5%提升到2020年的28.4%。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未来5年,南宁市委将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南宁渠道、乡村振兴、中国绿城、民生保障“六个全面提质”,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四个城市”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
A 聚力产业转型 经济质效双双提升
走进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区,南宁合众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一栋栋崭新的标准厂房里,整齐的汽车生产线架设完毕,总装车间完成设备连调连试。
据了解,该项目属于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同时也是南宁市“强首府”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年产值约100亿元。
如今,以合众、天际、申龙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与以瑞声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引领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夯实产业基础。
5年来,该市坚持把强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突出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走出一条具有南宁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统计数据显示,该市近三年工业税收占比从18%上升至22%;2020年新上规入统工业企业185家,其中新建投产入规企业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与此同时,占据南宁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不断提质增效,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887.1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107.67亿元,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全国最大茉莉花、火龙果、沃柑产区,“邕”字号品牌更加响亮。截至2020年,该市粮食、蔬菜产量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生产任务,居全区14个设区市首位。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双双提升,南宁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区首位。
下一步,南宁市将推进产业发展全面提质,通过大力推动工业振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更快步伐。同时,还将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B 深化改革创新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拿到土地就可以马上开工建设,速度惊人!”8月27日,在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柳钢配套卿蕊捷项目负责人一签订土地出让合同,1个工作日内就拿到该项目正式的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这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实施成功。
据了解,“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让企业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的审批时间从原来的30天压缩至1天,在全市惠及200多个建设项目,为企业节约工期3至4个月,降低前期融资成本约5.2%。
近年来,南宁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南宁经验”“南宁模式”:在全国首创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智慧人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一码通城”“一事通办”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电力等营商环境指标进入国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80个参评城市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随着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实落地,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建设项目审批不断提速,群众办事办证更加便捷,经营环境更加趋稳向好,更多投资者愿意扎根邕城兴业发展。
改革再深入、创新再提速,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南宁·中关村创新主体累计达465家,为南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种子;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2家,累计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2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1151家;累计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奖12个,技术合同登记数、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交易额排名保持全区第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未来五年,南宁市将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质,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在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上取得更大突破。
C 扩大对外开放 “南宁渠道”越走越宽
当下,南宁市正在积极做好各项准备,迎接9月中旬即将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记者从南宁市外事办了解到,今年,该市“友城进东博”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参会的友城规模较去年翻一番,达到12个,展销的友城特色商品超过30种。
成功服务东博会峰会,服务和举办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第七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国际友城增至26个;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越跨境班列开行累计超过500列……近年来,南宁市厚植扩大开放优势,“南宁渠道”作用更加凸显。
昔日的“路网末梢”成了今日的“开放前沿”: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广西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提速;高效快捷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机场航线实现东盟国家主要城市全覆盖,高铁直达全国主要城市,“一环六射三横一纵”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
南宁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16年的416.2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86亿元,跻身全国外贸50强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南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推动“南宁渠道”全面提质,通过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做实开放合作平台、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城市。
D 治水建城为民 生态宜居品质提升
漫步南宁,碧空如洗,百里秀美邕江奔流而过,沿途处处美景如画,良好生态环境带给市民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南宁市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治水优生态、以建城促宜居,深入开展“美丽南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名片更加亮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国前列,“南宁蓝”成为常态;大力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实现“治理一条江、激活一座城”;地表水水质挺进全国30强,今年一季度夺取全国省会城市水质冠军;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城市“绿量”得到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建成区(含武鸣区)绿地率35.74%,绿化覆盖率41.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3平方米。
这些年,南宁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连续三年蝉联“美丽山水城市”称号等,绿色成为南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南宁市将推进“中国绿城”全面提质,通过打造南宁大都市区、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形成更强优势。
E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今年秋季学期,南宁市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投入使用,其中中小学校22所,提供学位4.04万个;幼儿园26所,提供学位8640个。这些新学校的投入使用,满足了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让许多孩子圆了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的梦想。
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每年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单是教育方面,从2016年到2020年,全市公办中小学校105所,新建幼儿园131所,新增学位22.7万个、是“十二五”期间的2.2倍。
该市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区前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
截至去年年底,该市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此外,健康南宁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深化,整改提升工作取得可喜成效;平安南宁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该市推进民生保障全面提质,通过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广西日报 记者 乔晓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