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北海:5年放流4.5亿尾苗种
为放流鱼苗打上标志。
放流。
监测人员对放流海域生物进行调查。
6月3日下午,国家管网集团北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在铁山港海域,举行广西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二期工程海洋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共向铁山港附近海域投放卵形鲳鲹、黑鲷、黄鳍鲷、长毛对虾、日本对虾、锯缘青蟹、方格星虫、华贵栉孔扇贝和施氏獭蛤等重要经济鱼虾蟹和贝类共计9498万尾(只),苗种采购资金614万元。至此,5年来,北海已累计增殖放流超过4.5亿尾(只)渔业苗种。
据介绍,2016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北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实施广西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施工期的渔业补偿增殖放流活动。2017年和2018年放流品种包括真鲷、黑鲷、黄鳍鲷、卵形鲳鲹、长毛对虾等各类苗种共计2.1亿多尾(只),苗种采购资金合计940万元。
“开展科学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恢复海洋渔业资源量,改善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增加渔业生物种群,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可直接提高水域生产力,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以及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孙典荣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在北部湾海域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渔业资源跟踪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放流后调查海域内放流目标种类黑鲷、真鲷、卵形鲳鲹、黄鳍鲷、长毛对虾和墨吉对的资源量分别提高4.25倍、11.42倍、2.3倍、3.67倍,投入产出比约为1∶14,增殖放流效果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北海炼化公司与自治区水产局、北海市水产局签订《石化码头渔业资源生态补偿协议书》,公司投入1400多万元,分3年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对渔业资源进行生态补偿,2019年和2020年已先后组织两次增殖放流,共投放1.5亿尾鱼类入海。
本报记者 蓝永前 通讯员 蔡志军/摄影报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