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南宁答卷”
2020-08-25 09:23:35来源:南宁日报编辑:唐志强责编:赵滢溪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南宁答卷”

    南宁市举办“法治南宁讲堂”暨“双百”法治宣讲活动——2020年全市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邹林君摄)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南宁答卷”

 

    南宁市构建并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图为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邹林君摄)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南宁答卷”

    从2016年开始,南宁市政府通过例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向媒体和公众通报法治政府建设情况。(邹林君摄)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南宁答卷”

    普法宣传形象代言人“阿洛”“小智”参与法治宣传。(廖凤君摄)

  本报记者潘国武 通讯员王瑜 实习生黄柱玲 龚章逸 

  编者按

  法治政府主要体现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等六个方面。近年来,南宁市始终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重点任务,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实效。日前,在国家首次开展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中,南宁市从全国1847个市、县(区)政府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向人民交出一份“南宁答卷”。为了全面展现南宁市在法治建设中做出的积极努力,即日起,本报推出《强治理·法治南宁》,敬请关注。 

  8月2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南宁市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开展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本次示范创建共有1847个市、县(区)政府自主申报,其中市级政府469个。经过省级初审、第三方评估、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实地核查等环节,最终确定第一批命名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40个、示范项目24个。在“法治”这场大考中,南宁市又一次向人民交出一份漂亮的“南宁答卷”。

  法治是城市发展的“指南针” 

  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来,南宁市坚持将政府工作全部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以法治政府建设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南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使法治成为指引城市发展前进方向的“指南针”。

  2019年4月,南宁市组建了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下设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4个协调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主任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切实推进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现了坚持党委领航,凸显党对法治政府建设领导的高规格开局,为法治南宁向纵深推进指明方向。同时,除3个开发区外,南宁市12个县(区)全部组建全面依法治县(区)委员会,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市的“统筹力”和“战斗力”。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南宁市实行最严格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尺度。市人民政府持续将法治建设纳入全市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占比始终保持在10%以上;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实施依法行政考核末位约谈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标准高、要求严、成熟完善的法治政府考评工作机制,确保依法治市工作落到实处。

  南宁市与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共同建立法治政府协同创新基地,在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等举办高水平的法治能力建设提升班,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学法知法是为官做事的基本功。为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南宁市多角度、多渠道发力,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学法、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培训考试等制度,多年来坚持高标准举办“法治南宁讲堂”,每年春节后的第一次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学法已形成常态。近10年来,南宁市共培训全市行政执法人员6.2万多人次,行政执法人员需通过闭卷考试后方可上岗、续任。同时,南宁市创新以电脑无纸化闭卷考试的方式,开展新提拔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测试,是否通过考试直接影响任职,小小的一张合格证书,成为倒逼干部学法的利器。

  法治是政策法规的“基础色” 

  墨子有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立法是法治的起点,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南宁市自开展政府立法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质量不断提升,构建起与国家、自治区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首府经济社会发展,为百姓生活幸福搭建起日益完善的制度大厦。

  南宁市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确保立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立法工作放在促进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思考谋划,编制《南宁市规章五年立法规划(2019—2023年)》,将36个政府立法项目纳入了五年立法规划,已形成以《南宁市规章制定办法》为统领,以规范立法调研、立法工作会议、委托立法、立法协商、立法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市人民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立法咨询员管理等为补充的立法工作制度体系。

  在严谨周密的政府立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南宁市每年召开全市年度立法工作会议和政府年度立法工作部署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解任务,并具体指导部门有序开展立法起草、调研等工作,推进全市行政立法工作有序开展,促进立法计划顺利实施。2019年,南宁市出台《南宁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组织对56件政府规章开展立法后评估,并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制,对出台的地方性法规的质量水平、执行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将立法后评估成果作为修改、废止政府规章,完善、改进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使法制与城市共同发展、成长。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南宁市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主动对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进行立法,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在加快推进重点立法项目和重点领域地方立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立法成果,《南宁市垃圾分类条例》《南宁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南宁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南宁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管理若干规定》《南宁市烟花爆竹经营燃放管理规定》《南宁市临时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管理办法》等都体现了对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的关注。

  南宁市还将立法工作扎根到人民群众当中,在农村、社区、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建立了36个立法基层联系点,所有立法草案均书面征求联系点意见;与新闻媒体以及民意调查机构合作开展立法征集意见工作,借助第三方力量扩大民意征集成效;建立“南宁市行政立法和决策公开征求意见平台”,实现政府立法草案统一公开征求意见、集中反馈征求意见采纳情况。一项项便民、惠民、利民的立法新举措打通了政府立法的“最后一公里”,使百姓的心声更快、更准确地体现在立法中。截至目前,南宁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有51部、政府规章75部,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立法需求和期盼。市人民政府坚持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所有涉及隔离措施、规范市民出行、稳定市场秩序、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的文件均经合法性审查,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指令措施运行高效、合法合规。

  法治是市域治理的“助推器”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句话清晰地阐述了社会治理与法治的关系。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情味”,南宁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奋力推行良法善治,不断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使法治成为“强治理”的“助推器”。

  2020年5月20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举行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南宁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这并不是南宁市人民政府第一次针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从2016年开始,南宁市已连续4年通过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向媒体和公众通报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结合开办《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积极及时解决节目反映的问题,让权力常晒“太阳”,厉行阳光用权,大力树立政府公信力。

  南宁成功入围“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发展和健康宜居城市前十名、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这一个个奖项,是南宁市社会治理成效凸显的体现。随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南宁市严格重点领域的执法,各行政执法部门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执法工作生命线,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并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创新执法方式,实现“刚柔并济”,南宁交警对电动自行车管理“以学促管”“学罚结合”的执法模式,还得到了公安部推广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关注,并对此进行系列报道。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南宁市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于2016年创新建立“南宁市网上行政执法暨电子监察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市人民政府聘请24名行政执法监督员,采取执法单位交叉互评等方式开展执法案卷评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开展执法不公、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等漠视群众利益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文明、公正执法。

  2018年12月29日,一名企业法人在南宁市行政审批局拿到了全区第一张自助打印的企业营业执照,标志着南宁市在便利商事主体申报、登记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南宁市创新全链条审批服务,开启办事创业“一事通办”新模式,使审批办结时限大幅缩短的“新招”“妙招”层出不穷,为企业开办提供“保姆式”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材料”,16个事项实行承诺制审批,平均审批时限由7—14个工作日提速至当日办结,为企业尽快开展生产提供便利。

  此外,南宁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出了身份证、社保卡、驾驶证等证照的电子版,将各类电子证照与扫码购药就医、二维码乘坐公交地铁、交通违章缴费等与市民生活切身相关的功能融入“爱南宁”APP,实现“一码通城”,群众办理各类线上线下业务的便利程度再上新台阶。

  法治是社会风气的“好品格” 

  长期以来,南宁市致力于用法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根植群众心中,让法治成为南宁市社会风气的“好品格”。

  南宁市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目前已建成了57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142个法治示范村(社区)、1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社区)电子法治宣传栏,在南宁广播电视台开办《政法在线》《政法之声》《说法讲理》等普法电视、广播栏目,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继续扩大普法覆盖面,宣传内容涵盖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国家安全以及农民工维权、妇女权益等民生热点、法治公益广告等,创新发布了南宁市法治宣传员动漫形象代言人“阿洛”和“小智”,将法治文化与壮族文化特色相融合,进一步打造“南宁普法”法治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法治文化传播力量。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举办法治南宁讲堂2000余场,开展“法律六进”活动54500余次。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依托“法律六进”活动“因材施教”,着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让责任单位将普法工作融入日常业务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大普法”格局,让群众得到更广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增强了各类普法对象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以全民普法促进全民守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普法工作的持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也不断提高,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南宁市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并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科学布局“市—县(区)—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网络平台,全市1787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形成“城区半小时,乡村一小时”服务圈,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法律援助服务门槛,将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到法律的庇护下,将公证、法律援助、仲裁、人民调解等业务上网,群众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申办事项,在家门口、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法律服务。

  南宁市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上也卓有成效。市政府2006年即建成使用“南宁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庭”,近年来每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均在400件左右,在案件审理中引入专家论证机制,并建立完善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系列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比率持续提升;人民调解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在物业纠纷等领域建成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9个,成立个人命名的调解室8个,2019—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4129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8330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7%,切实做到了从源头上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法治是美好未来的“硬靠山” 

  强首府战略、北部湾经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当前,南宁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把这些重大机遇转化成发展动力,需要以依法治市为保证,切实做到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让法治成为城市迈步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实靠山。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南宁市找准引领和推动做强做优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和工业园区,立足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法治路径,确保相关政策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有效、符合南宁发展需求。

  今后,在不断提升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南宁市还将不断健全产权司法保护配套机制和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并实施金融审判风险预警机制,健全产权保护配套机制,将城市治理各个方面纳入政策法规的管理中,加强对与“强首府”战略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确保公正文明执法,力求为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环境,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

  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开展中国—东盟贸易的桥梁,南宁市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宁渠道”。2019—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办理涉外公证6000余件,涉港澳台公证390余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宁仲裁委民商事仲裁业务量位居广西各仲裁委之首,正逐步形成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南宁仲裁”品牌。今后,南宁市将不断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法律工作机制,推进仲裁体制改革,提升律师、公证员等专业法律服务队伍的涉外服务水平,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品牌,推进东盟国家投资领域法律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服务人员的国际竞争力,使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范围持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