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下,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自治区党委、政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围绕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推出了系列重磅优惠政策,对入桂央企形成重大利好。
广西与央企共同聚焦高质量发展,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拥抱更多的开放机遇。
借道八桂迈向东盟市场
在首府南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南宁新设广西区域总部及投资公司,中航建设集团等企业投资建设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落户青秀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建设南宁“零公里”空港产业园项目……7月10日,南宁市举行“央企入桂”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实现项目签约18个,总投资约1442亿元。其中,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4个,10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涉及新能源、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物流、总部经济、文旅等多个产业领域,将对南宁市重点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
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兴建认为,广西近期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推出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能更好参与广西自贸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我们非常看好这些叠加优势,希望中航建设将来扎根南宁,借助南宁走向东盟等更广阔的市场。”
在中越边境的崇左市,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与中国建材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中国建材崇左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崇左市大数据发展局与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国-东盟(崇左)大数据科创中心……7月9日,在崇左“央企入桂”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6个“央企入桂”项目正式落地,进一步深化了崇左与央企的合作,补强崇左产业短板。
实施“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的“三企入桂”行动,是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区各地迅速掀起招商引资活动新高潮,知名央企接踵而来,积极响应,纷纷看好广西独特优势,寄望借助广西走向东盟等更广阔的市场。
助力“东融”跑出加速度
4月8日,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富川瑶族自治县政府、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新建材将在贺州华润示范区建设石膏板材、粉料、角线生产研发基地,提升贺州华润电厂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程度和综合能源供应规模。
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将进一步助力贺州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广西建材生产水平和产品整体品质。贺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联手在贺州合作开发项目,是贺州贯彻落实17条支持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政策的重大成果。
目前,为加快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招商资源,根据贺州产业规划,围绕“三大三新”和“3+6产业集群”,重点突破,招大引强,招新引高。今年上半年,贺州财政收入增长14.2%,增速连续6个月排全区第一,充分展现了全力“东融”的良好发展势头。
贺州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广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以全方位开放引领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体制机制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生态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五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与此同时,央企也通过深度参与广西各地的建设,全方位助力广西“东融”跑出加速度。
为金融开放门户添新动力
今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正式入驻中国-东盟金融城,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再添新动力。未来,该中心一方面可以向东盟国家提供跨境人民币清算以及投融资等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推广面向东盟的人民币境外投资、资金交易产品。
中国-东盟金融城是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的重点工程之一。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东盟金融城已累计入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上半年新增69家,金融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由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牵头的12项金融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助推广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到今年5月,广西自贸试验区企业贷款新增37.28亿元,结存余额252.39亿元。今年1-6月,广西自贸试验区涉外企业实现跨境外汇收支17.16亿美元,跨境人民币收支115.77亿元,二季度跨境外汇和人民币业务量较一季度分别增长21%和150%。
据悉,在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方面,广西已和20多家国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协议。根据合作协议,未来5年,这些合作机构将与广西共同推动197个合作事项。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187个合作事项顺利启动推进,执行率达95%,涉及机构设立、融资支持、融智支持、保险合作、金融创新等。(广西日报记者 杨秋 实习生 李美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