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力推“两国一检”通关模式
“2017年,凭祥综合保税区实施电子通关系统维护改造项目和友谊关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为在友谊关-友谊口岸探索开展‘两国一检’通关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经贸和规划处副处长蒙江华说。
实施电子通关系统维护改造项目,即做好电子信息平台系统、智能卡口系统集成、视频监控及围网预警系统等“三大系统”维保,解决了因电子通关系统故障而导致的堵车等问题。实施友谊关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即完成友谊关口岸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开发、部署、调试以及数据评估测试工作并上线运行,实现保税业务和口岸业务“一单多报”,满足企业申报及多部门数据和信息交换的需要,打造凭祥综合保税区版“单一窗口”,同时接入中国(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其中的子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报关企业多个系统、多次录入、多次申报的问题。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首批33家企业完成了账户注册,已有11家企业使用友谊关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报关业务。
“‘单一窗口’建成,实现‘一单多报’,对企业来说,既缩短了报关时间,又节约了报关成本。”李传仁深有感触。
“2018年,综保区管委会将全力推进‘两国一检’通关模式稳步实施。”邱明宏表示,目前已完成了“两国一检”试点中方区域规划、项目投资估算、出入境货物查验流程设计,并已解决部分建设资金,先期开展中方一侧“两国一检”区域场地平整工作和联合办公用房的前期工作,同时实施友谊关口岸扩大升级改造工程。
C 南向陆路通道建设成效初显
2015年11月,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其重要目标之一即为降低西部地区物流成本、促进国际间投资贸易增长,南向通道应运而生。根据规划,南向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广西通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
2017年7月30日,“仁川-胶州-凭祥”海铁联运集装箱首发班列装载着35个集装箱,沿着由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与青岛市口岸办共同打造的青岛-凭祥-越南“东盟专线”,经过72小时,顺利抵达凭祥火车站。此趟班列海运部分由韩国仁川始发至青岛,铁运部分从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始发,经国内广西凭祥铁路口岸出境,最终抵达越南河内。其中,班列运载的部分保税货物经凭祥综合保税区(友谊关口岸),转公路运输抵达目的地。该班列全程2700公里,常态化后,相对海运节省50%的时间,相对陆运节省20%的费用。
“2017年,凭祥综合保税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挥园区‘面向东盟、跨境合作’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大通道平台作用,全力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丰富物流线路和完善物流体系,主动发展陆铁空多式联运,谋划和拓展更多跨境物流线路。”邱明宏说,一是在已打通的综合保税区-越南海防港、综合保税区-越南河内-胡志明、综合保税区-越南谅山-老挝沙湾拿吉-泰国穆达汉-马来西亚槟城-新加坡3条黄金物流线路的基础上建设“升级版”,今年又新开通青岛-凭祥-越南、广州-河内等国际班列专线,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成为耐克、三星、富士康、微软等跨国企业重要的贸易通道。二是积极参与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与重庆、西安、青岛、郑州等内陆重点园区和政府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北联“一带”南接“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以及“一带一路自贸驿站”建设。开通东盟国家经凭祥-苏州-满洲里-欧洲(苏满欧)、凭祥-郑州-新疆霍尔果斯-欧洲(郑新欧)、凭祥-重庆(成都)-新疆阿拉山口-欧洲(渝新欧)3条国际物流线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无缝对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
跨境物流线路的拓展,让凭祥综合保税区内的物流企业如虎添翼。“几年来,我们公司的业务已由最初的报关扩展到跨境物流、集装箱、保税仓储等多项业务,主营业务收入也由2011年的2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100万元。”广西华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光华说。而李传仁告诉记者,广西捷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代理的保税货值也由2016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8亿美元,物流营收超亿元。
据统计,2017年凭祥综合保税区进出货值1440.3亿元(21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入区企业进出口总额完成274.25亿元(40.91亿美元),同比增长57.5%;友谊关口岸进出境车辆23.48万辆次,同比增加12.6%;过货量271万吨,同比增长21.5%;集装箱吞吐量达17.4万标箱,同比增长73%。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