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商为观众讲解人工智能展品。 本版图片均由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供
2025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展出的模块化房屋。
展会上展出的“龙吸水”系列排水抢险车。
9月15日至21日,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围绕“智建未来 共享美好——中国—东盟携手构筑人居典范”主题,聚焦智慧建造、数字化应用、绿色低碳与区域合作,设置中国—东盟合作成果展区、“好房子”展区、智能建造展区、智慧住建展区、城市建设展区7大展区,吸引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60余家企业参展,累计接待观众超3万人次。
展会上,一个个高科技展品,一项项合作成果,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与东盟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深化合作、共赢发展的新图景。
1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走进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展厅,仿佛踏入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装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在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展位,众多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一套被称为“空中造楼机”的设备模型上。
“以前房屋施工主要依靠传统模架,工人的作业空间受限、效率低。而空中造楼机把整个施工现场‘搬’到了高空。”讲解员解释说,这套装备整合了施工平台、材料堆放与工艺操作等功能于一体,工人可以在封闭的空间里完成钢筋绑扎、模块装拆等操作,既安全又高效。
除了空中造楼机,钢筋自动绑扎机器、墙面打磨机器人、BIM+GIS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等纷纷亮相……中国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人注目。
“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都是我没有见过的。中国的智能建造成果太惊人了。”在菲律宾经营一家建筑公司的商人斯蒂芬·让雅凯连连竖起大拇指:“你们做得太棒了!”
本次展会上不仅有众多建造重器的精彩亮相,还展示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建造方式和建造理念等方面的革新。
中建海龙的绿色智能住宅“好房子”样板间内,围满了好奇的观众。从外观来看,这个房子与普通住宅别无二致。讲解员道出背后的奥秘:“这个房子的建造运用了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房子并不是在工地建设完成的,而是在工厂预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据介绍,利用这项技术4天即可完成一个标准层建造,工期缩短60%,同时还减少75%的固废排放和70%的现场用工量。
“此次建筑科技展呈现出企业实力强、技术理念新、展品特色鲜明三大突出特点,为中国与东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东盟国家城市建设提供宝贵借鉴,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紧密合作、互利共赢。”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哲表示。
2 智能住宅,让房子更“懂”人
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硬核建造设备和技术突破上,也在提升人居体验感的细节里。
9月17日,刚购入新房的桂林市民黄先生专程前来观展,寻找装修灵感。在中建科工“房—车—网”融合绿色智能住宅样板间里,他体验了房间里的智能系统:晨起时,智能窗帘随日出自动开启;回家时,人脸识别联动全屋智能设备;休憩时,温湿度控制系统能营造恒氧环境;出门后,AI管家还能自动开启节能模式……“有一种科幻照进现实的感觉。”他感叹道,过去觉得房子安全、宽敞就够了,如今体验了这些功能后发现科技能让生活如此省心舒适,直言“这就是我理想中家的样子。”
当前,人民群众的期待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跃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在建筑结构、材料安全、隔音节能等硬件上迭代升级,提供更安全耐久、绿色低碳的物理空间,也需在智能化、人性化的居住体验上下功夫,打造更具温度、更富智慧、更可持续的未来人居新范式。”一参展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业内不少企业正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的新方式,让房子更“懂”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家居生活。
在广西南宁聚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智能机器人引得众人纷纷互动体验,有的与人形机器人对话查询天气信息,有的用四足机器人递送咖啡,还有的体验辅行机器人的代步功能。
该公司副总经理韦伟介绍,这些机器人已在南宁一小区投入使用,接入小区的“AI人居大管家体系”,可为业主提供安防巡逻、物品配送、出行辅助等物业管理服务,切实提升物业服务效率与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受到业主的普遍欢迎。
穿梭于各展位之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到追求更有品质、更具温度的生活体验,一股以科技赋能美好人居的浪潮正在奔涌,正成为打造“高性能+好体验”居住品质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3 开放平台搭建合作桥梁
中国与东盟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合作搭建由来已久,结出累累硕果。
展厅入口处,电子屏幕循环播放着中国建筑企业在东盟国家参与当地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像资料——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高耸入云,印象·马六甲歌剧院气势恢宏、印尼产业园规模初显……一段段工程纪实,不仅展现了中国建造的技术实力,也成为中国与东盟紧密协作、共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原来我们柬埔寨与中国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有这么深入的合作。”一名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指着屏幕上正在展示的柬埔寨暹粒吴哥机场项目,兴奋地说:“这是我家乡的项目,没想到是由中国的建筑公司承建!现在我对这个项目更添了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中国—东盟建筑科技展已成为双方交流互鉴、务实合作、共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展不光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了倾听、学习和链接。”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雷鹏表示,“在这里,每一个展位都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对象,也是一个寻求合作的接口。”他透露,本次展会期间,他与团队主动对接了国内以及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多家企业,围绕数字建造等业务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展会的资源聚集效应和推介功能正高效转化为驱动合作项目落地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
“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广西魔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书权用这两词来形容此次参会的感受。他透露,参展期间公司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客商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200万元。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绿峰认为,此次展会意义重大,不仅是展示我国建设科技前沿成果的窗口,更是推动各方加强交流、促进技术合作共享的桥梁。“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与东盟国家携手构筑合作发展新局面,共同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切实造福各国人民,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住建力量。”杨绿峰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郭亚琼 实习生 何泽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