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广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审计中心”)迎来“周岁”。作为全国首个由自然资源厅与审计厅“双轮驱动”的专业机构,该中心自成立之初便肩负起为生态审计探路破局的重任。一年来,它锚定生态审计“卡脖子”环节,以理论破冰、技术突围、服务赋能三箭齐发,率先趟出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新路子,交出一份成果丰硕的“周年答卷”。
深耕理论研究,夯实生态审计根基
审计中心坚持理论先行,实践并重,把科研嵌入业务全链条,着力突破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在调查取证、数据核算与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关键制约,推动审计工作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成立一年来, 审计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联合攻关“三维技术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审计中的创新应用”重点课题,针对露天矿山地形破碎、土地整治范围大、排污口隐蔽分散三大痛点,首次将倾斜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引入审计流程,构建厘米级实景三维模型。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突破了传统审计过度依赖人工踏勘的局限,实现了对审计对象的全域精准测量、工程量高效核算以及变化情况的动态可视化分析,极大地提升了生态修复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该课题荣获2024年度广西审计重点科研课题一等奖,为生态监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今年,审计中心申请的《基于人工智能和多源大数据的高标准农田审计服务技术研究》课题再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的立项,持续在技术创新领域发力前行。同时,审计中心自主科研项目《基于实景三维的国土空间管控审计服务技术研究》也已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实景三维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水平。
强化智能驱动,打造智慧审计新范式
在夯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上,审计中心同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 2024年,审计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数字政府”的号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的联合指导下,联动收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的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有效破解“数据孤岛”难题,为构建智慧审计奠定数据基础。
审计中心自研的“样本构建-模型训练-自动识别”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平台,实现县域尺度审计疑点提取效率从“数天”到“数小时”的跨越式效率提升,较人工解译提速近50倍。
面对法规条文浩繁、案例形态各异、数据格式割裂等堵点,审计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审计业务,推动生态审计平台持续优化升级,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与生态审计知识库。该知识库以自然语言处理(NLP)、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完成了包含1300余部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政策文件,以及100余个历史审计案例的知识库建设,形成可溯源、可生成的“审计知识图谱”。审计技术人员输入项目关键词,即可秒级生成适用法律条款、审计取证单核心信息等内容,审计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拓展专项领域,放大审计服务乘数效应
一年来,审计中心聚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刚性指标,投入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次,高效完成土地资源审计、矿产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等专项共100多个,审计范围覆盖广西77个县、14个市,有效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切实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中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能源安全审计中,依托遥感监测技术,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用地合规性进行精准筛查,识别超占、未批先建等行为,确保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农业保险审计中,创新“保险数据+遥感监测”动态核查机制,有效防范虚假投保与骗取补贴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中,通过多期遥感影像对比与实地勘验,紧盯政策落实与项目建设间的时间差,加强对项目进度与工程质量的监督;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审计中,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在生态系统修复审计中,重点评估重大修复工程的实施成效与生态效益;在环境污染防治审计中,综合运用热红外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精准识别隐蔽排口与非法倾倒行为。
审计中心成立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自然资源大数据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态审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审计中心将继续以人工智能赋能,持续推进审计工作的智能化、标准化与体系化建设,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文 蒋世杰 赖建梅 许毅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