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数智联东盟 青年创未来 ——2025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圆桌对话会侧记
2025-09-18 18:03:31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数智联东盟 青年创未来 ——2025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圆桌对话会侧记

2025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圆桌对话会现场。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学俏/摄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9月17日,主题为“数智联东盟 青年创未来”的2025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圆桌对话会在南宁举行。

  当前,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正通过一场青年对话,转变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崭新机遇。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发展,在圆桌对话会上,与会青年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数字创新对区域协同与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现场交流气氛热烈,观点碰撞富有建设性。

  “我们鼓励学员们利用AI赋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争取明年的联合课题调研报告能够加入更多的 AI底色,更加出彩。”在专家引领环节的发言中,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梁艺光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各行业转型的重要力量,鼓励青年学员主动学好AI、用好AI,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展现出更鲜明的智能科技底色。

  青年一代是推进区域协同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原副总干事易小准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在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青年更应加强国际视野培养,积极参与跨境合作,利用创新技术推动深化自贸区合作并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治理,促进区域合作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围绕多元大模型如何助力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展开阐述,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国产化算力支持下,国内多语言大模型研发成果。此外,他还分享了这些技术在教育、医疗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中的实际案例,并发布了面向东盟国家语言的通用语义大模型,将有助于打破语言壁垒,促进中国与东盟在人文、商贸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从理念共识到实践行动,正是本次对话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这些前沿的观点与倡议,也恰恰呼应了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自2024年启动以来所倡导的务实合作与深度交流。

  2024年9月,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次启动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该计划旨在搭建双方青年交流合作的机制性平台,促进青年一代的相知、相亲、相融。首批30名青年领军者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商务主管部门、青年社团、知名企业和专业领域。

  本次圆桌对话会上,他们共同发布了题为《发挥青年力量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于区域产业协同与青年实践》的第一期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调研报告。该报告不仅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伙伴用脚步丈量、用智慧凝练的成果,更是他们从“参与者”向“贡献者”的角色升级的重要标志。一年来,这些青年领军者参与研学培训、项目考察和经验分享活动,走访广西的人工智能企业、乡村振兴项目,赴东盟国家开展考察交流,系统梳理了中国—东盟青年在经贸、产业、供应链互通、新兴领域、法律服务、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案例,提出了青年参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领军交流环节,青年领军者代表们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思考。

  “参与到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重塑了我对区域合作的看法。在广西参观交流,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广阔前景。我已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得带回国,与更多伙伴分享。”作为首期学员的缅甸青年领军者温密屯感慨,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青年在区域合作中的责任与使命,他希望通过连接青年力量,推动数字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活动将政府、企业、创新者和青年聚集在一起,让大家分享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巨大潜力。作为跨越行业和文化的青年领军者,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新加坡青年领军者翁鼎朕认为,亚洲青年应以数字智能为工具,在包容、协作与创新的基础上主动塑造区域未来。

  “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技术已经成为我们这代青年交流的新语言与桥梁。”来自中国的青年领军者石哲元提出,以低空经济和无人机技术为载体,推动文明互鉴与国家形象传播,实现“科技让文明跨越边界”的愿景。

  通过此次圆桌对话会,东盟国家青年不仅深入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增强了与中国的情感联结。正如会场上一位青年代表所言:“我们不是一样的语言,却有一样的渴望。”这是关于合作发展、共赢共荣的故事,而故事的新篇章,正由中国和东盟青年亲手书写。(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许莎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