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广西贵港:“四新”技术赋能 公路养护提质增效
2025-09-12 14:43:4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在八桂大地的交通脉络中,公路是连通城乡的“动脉”,更是守护民生的“安全线”。今年以来,贵港公路系统持续深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下简称“‘四新’技术”)应用,为传统公路养护注入智慧动能,推动养护管理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如今,从智能巡查到绿色养护,从高效施工到科技防汛,一系列技术创新正让贵港的公路更安全、更耐久、更高效,为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广西贵港:“四新”技术赋能 公路养护提质增效_fororder_1

国道209线荷美覃塘路段 摄影 冯俊铭

  新技术织密“智能防护网” 巡查预警精准度再升级

  行驶在贵港的国省干线公路上,“智慧眼睛”守护着道路安全。贵港公路部门依托“无人机一体化巡检”平台,人工智能与远程操控技术深度融合,对公路路面、桥梁、护栏等附属设施开展立体化巡查——高清影像实时回传至后台,能快速识别裂缝、坑槽、结构损伤等隐患,相比传统人工“步巡+车巡”,覆盖范围扩大,人力成本降低,应急响应速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广西贵港:“四新”技术赋能 公路养护提质增效_fororder_2

无人机一体化巡检设备 供图 贵港公路发展中心

  重点路段的安全保障更实现“智能跃迁”。在省道209线、310线、206线等灾害多发路段,桥梁边坡灾害智能预警系统已全面投用:系统整合视频AI识别、多维度传感器采集及物联网传输技术,对边坡位移、路面沉降等风险实时监测;一旦数据超出安全阈值,会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同步将隐患位置、风险等级推送至监管人员和养护单位手机端,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新材料破解养护痛点 道路“寿命”与“绿意”双提升

  面对传统养护中“易损坏、高成本、不环保”的共性难题,贵港公路部门以新材料应用为突破口,实现“降本”与“提质”双向突破。

  在国道241线,新型弹性柱式轮廓标凭借柔性材料特性,碰撞后可自动复位,彻底解决了传统刚性轮廓标易因碰撞、老化损毁的问题,其更强的耐候性与耐磨性不仅延长使用寿命,更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同期应用的水性耐久标线,经过5个月重载交通考验,依旧保持良好反光性,无明显开裂、脱落,玻璃珠附着牢固,为道路标线升级提供了可靠方案。                                                                                                                                                         

  绿色低碳理念也深度融入养护实践。在省道206线边坡修复中,植生毯技术的应用让生态修复效率大幅提升:养护人员将含有草籽、营养基质的植生毯铺设在边坡上,配合定期洒水,两个月即可形成稳定植被层;相比传统“挖方+砌墙+覆土”工艺,综合成本节约70%,还避免了土方开挖对周边生态的破坏,真正实现“一次施工、长期见效”。

  当前,贵港公路部门正加速推进省道204线的两项路面改造工程,分别为芳田村至古硫村路段改造工程、平美村至陈鹏村路段改造工程。这两项工程采用德通和维特根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其核心施工工艺均为“旧料再生利用、低温就地施工”:一方面可大幅减少沥青、砂石等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从公路养护源头切实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目标,为推动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工艺+新设备联动 养护作业“省力又提效”

  工艺革新与设备升级,是贵港公路养护效能提升的“双引擎”。

  在国道209线路肩镶边墙浇筑工程中,滑模施工技术的应用便取得显著成效:传统施工需先搭建模板、再浇筑混凝土,不仅耗时耗力,还易出现模板错位、混凝土漏浆问题;而滑模设备可沿标线自动行走,实现“免装模、一次成型”,工期直接缩短30%,不仅减少模板使用与人工投入,还降低了安全风险,绿色施工成效明显。

广西贵港:“四新”技术赋能 公路养护提质增效_fororder_4

公路养护人员应用滑模技术开展混凝土连续浇筑施工 摄影 韦莹

  新设备的引入与改造,让一线养护人员得以“轻装上阵”。在清淤领域,“水老鼠”高压疏通设备成了“得力助手”:其高压水流可穿透水沟内的泥沙、杂物,1小时即可完成传统人工3天的清淤量,有效解决了“水沟堵塞、排水不畅”的问题;针对狭长管径涵洞堵塞难题,经过巧妙改装的废旧轮胎疏通设备替代人工掏挖,疏通效率提升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国道241线还创新采用“沉沙池+过滤网+轮胎拖拽”组合工艺:沉沙池拦截涵洞进水口的泥沙,过滤网阻挡杂物,轮胎拖拽装置定期清理滤网——这一工艺让涵洞排水效率提升60%,有效解决了“涵洞易堵、频繁清掏”的问题,为公路排水系统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科技赋能防汛,筑牢道路安全屏障

  在防汛应急领域,“四新”技术除上述应用外,贵港公路部门更形成“设备+材料+监测”的立体防护体系。新材料方面,柔性混凝土复合垫、水泥毯、高标号砂浆固化技术的应用,从“路基防护”“坡面防渗”“边沟加固”三个维度强化路段抗灾能力;新设备方面,大功率电动管道疏通设备与“沉沙池+过滤网+轮胎拖拽”组合工艺联动,解决涵洞堵塞与排水效率问题;智能监测方面,桥梁边坡灾害智能预警系统与专项巡查、应急演练结合,实现“隐患早发现、险情早处置”,今年龙舟雨期间的边坡滑坡快速处置案例,正是这一体系实效的直接体现,为公路防汛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从智能巡查到绿色养护,从高效施工到科技防汛,贵港公路部门以“四新”技术为抓手,持续推动养护工作提质增效。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守护着每一条道路的安全畅通,更以实实在在的改变,为群众便捷出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交通保障。(文 冯俊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