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山河织锦绣,八桂向海再提速——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三周年冲刺攻坚纪实
2025-09-02 16:29:5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山河织锦绣,八桂向海再提速——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三周年冲刺攻坚纪实

建设中的平陆运河马道枢纽。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周军/摄

山河织锦绣,八桂向海再提速——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三周年冲刺攻坚纪实

平陆运河部分航道已经成型。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周军/摄

山河织锦绣,八桂向海再提速——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三周年冲刺攻坚纪实

建设者们在平陆运河动物通道桥施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周军/摄

  一河贯通,八桂向海。

  一条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级运河正以震撼人心的中国速度,在八桂大地穿山破岭。

  历经三年砥砺攻坚,平陆运河逐步推开广西通江达海的壮阔之门,将世纪工程的宏伟蓝图,一笔一划绘就成触手可及的现实画卷。

  截至8月28日,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586亿元,占工程概算的81%;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9亿立方米,占工程总量的92%,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建设计划。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近2万名建设者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的新时代水运工程建设奇迹。

  1 从蓝图到实景,世纪工程建设再提速

  站在钦州市钦北区平吉镇青鱼坪村的边坡向南眺望,平陆运河的壮阔轮廓已然清晰。百米宽的河面之上,扫浅施工船往来穿梭、持续作业,全力以赴向着建设目标发起冲刺,一幅通江达海的蓝图正加速落地。

  “平陆运河航道11标全长16.8公里,航道深度达6.3米至7米,目前大部分区段已实现通水,可满足5000吨级货轮通航需求。”平陆运河航道11标项目副经理丁焕军介绍,当前该标段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95%,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正集中力量攻克剩余节点,以“钉钉子”精神确保按期完成建设。

  随着各航道标段相继突破,平陆运河“一江春水向南流”的通航格局不断延伸。截至8月28日,航道已基本成型101公里,占总长度的81%,为后续全线通航筑牢坚实根基。

  作为运河最下游、距出海口最近的梯级航运枢纽,青年枢纽的建设加速度持续拉满。“我们正加快推进输水廊道及上下闸首底板混凝土浇筑,以及金属结构安装等关键工序。”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师钟广达表示,青年枢纽船闸主体已完成混凝土浇筑72万立方米,占总量的94.7%,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船闸主体完工,明年2月完成人字门全部安装。

  桥梁工程作为运河重要配套,同样紧锣密鼓推进。在金海湾大桥项目现场,建设者们有序开展桥面铺装与附属工程安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为保障5000吨级船舶畅通无阻,此次拆除重建的金海湾大桥,桥面高度较原有桥梁整体提升11米,充分满足通航净空需求。“7月30日大桥已实现格子梁合龙,目前正加班加点推进后续建设,力争今年底建成通车。”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师袁明阳介绍,运河全线共规划建设27座跨越主航道的桥梁,涵盖新建、改建及加固等类型,目前已有9座完成合龙,整体工程进度达80%,全线桥梁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据了解,平陆运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34.2公里长的5000吨级航道、3座双线船闸航运枢纽,以及27座跨越主航道的桥梁,需开挖土石方约3.15亿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190万立方米,建设体量与施工难度均位居国内同类工程前列。“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建设过程中既无现成模板可参考,也无直接案例可借鉴,加之枢纽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进一步增加了建设难度。”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表示,近三年来,平陆运河建设者昼夜兼程、攻坚克难,推动工程从蓝图变为实景。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平陆运河的建设打破了广西“临海不见海”的地理阻隔,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蓝图变为通途。建成后,5000吨级货轮可从北部湾港直达南宁,再通过西江航运干线连接云贵川,将大幅缩短西南地区货物出海距离,降低物流成本约30%,助力广西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

  2 以科技筑根基,多项技术领跑世界

  在广西在建最高航道边坡下方,一个深度超60米的巨型基坑内,数百台机械设备昼夜运转,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雄姿已现。作为运河体量最大、人员投入最多的控制节点,马道枢纽打通郁江与钦江流域的分水岭,通过双线船闸实现水位平稳过渡,堪称全线水运调度的咽喉。

  马道枢纽船闸体量是普通船闸的10倍,涉及混凝土浇筑方量达336万立方米。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导致的开裂风险,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积极应用智能温控系统。

  “我们最高峰时一天要浇筑1.6万立方米混凝土,突破世界纪录。为确保这个‘大家伙’顺利浇筑不开裂,我们在混凝土中预埋了1万多个温度传感器,还铺设了总量约130万米的冷却水管,可实时监测内部温度场变化,并自动调节通水流量和水温。有效将内外温差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下,裂缝发生率降低至0.1%以下。”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工程师钟林斌介绍,截至目前,马道枢纽船闸主体已完成23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相当于填满约1200个国际标准游泳池。

  如果说工地是有形运河的建设现场,那么平陆运河建设指挥调度中心,便是无形智慧运河的孕育之地。在调度中心内,一块巨大的屏幕实时显示着进度管理、安全预警、质量管控等信息,轻点鼠标,运河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清晰呈现。

  “我们正在同步建设两条运河:一条是看得见的陆上运河,一条是看不见的智慧数字运河,二者共同构成‘数字孪生智慧运河’。”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闫强表示,科技正为项目建设持续提质增速,实现了工程建设“一屏掌控”、BIM模型“一模贯通”、质量安全“一图统览”、工地现场“一网感知”、应急指挥“一键管控”。

  科技创新始终是平陆运河建设的“核心引擎”。项目联合中国工程院胡亚安院士等团队及一流科研机构,成立全国首个运河实验室——广西现代运河实验室,开展42项课题攻关,实现28项技术突破,推广“四新技术”220余项。其中,世界最大内河省水船闸采用叠形三级省水池方案,每次通航可节约60%用水;全球最快输水阀门系统启闭速度达同类产品的2—4倍。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让运河智造惊艳世界。

  “平陆运河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为核心,在品质管控、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构建起‘优质、智能、绿色’的现代运河建设体系。”平陆运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劼耘表示,平陆运河在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世界内河运河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未来我国更大规模、更长距离运河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3 守生态谋共生,打造碳中和运河标杆

  3.15亿立方米——这是平陆运河建设中的土石方开挖总量。

  如何让如此庞大体量的“弃料”变废为宝,成为项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课题。如今,一场围绕土石方高效利用的生态实践,已在运河两岸生动铺展,勾勒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新画卷。

  在马道枢纽糖料蔗示范园,130余亩甘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园区3000亩用地均来自运河土石方,我们覆上50厘米厚的表土,经过翻耕施肥、布设滴灌,让原本的工程用地变成了沃土。”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师王森说,至今年12月甘蔗收获期,预计这里的亩产可达8.5吨。

  在平陆运河建设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跃动的土石方综合利用数据,见证着这场“绿色革命”的显著成效。

  “通过优化设计,我们减少了2400万立方米开挖量,已开挖的2.9亿立方米则全部实现高效利用。”王森介绍,团队针对不同地质制定差异化表土剥离方案,将优质表土集中存放,为后续生态修复储备资源;围绕“总体平衡、保本微利”目标,创新推出工程利用、抬填造地等七大路径——其中,抬填造地技术尤为亮眼,累计用2.1亿立方米土石方填充山谷沟壑,为当地净增耕地1.41万亩,既解决了弃土难题,又新增了宝贵耕地,实现一举双赢。

  这些被赋予新使命的土石方,正以多元形态服务运河建设:有的化作阡陌沃野,滋养着甘蔗、瓜果;有的垒筑起设施完善的运河小镇,为建设者打造温馨家园;更多则融入两岸绿意,构筑起苍翠逶迤的生态长廊,为运河筑牢生态屏障。

  平陆运河的绿色实践,远不止于土石方利用。

  在青年枢纽下游,昼夜运转的声呐监测设备清晰显示:一条条赤眼鳟、鳗鲡等水生生物正通过赶潮河段鱼道逆流而上。“1959年,当地修建青年水闸以解决茅尾海海水倒灌问题,但也导致花鳗鲡等鱼类失去了洄游路径。”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师陈柱介绍,为守护鱼儿“回家路”,平陆运河在青年枢纽电站厂房尾水渠岸侧,打造了总长480米的垂直竖缝式鱼道与鳗鱼道组合工程,既为不同水生生物打通洄游通道,也助力区域鱼类基因交流,对维护水生动物种群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当前已基本成型的平陆运河动物通道桥,主桥主拱圈自7月合龙后,正抢抓进度推进后期建设。这座桥梁建成后,将为当地斑林狸、豹猫、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提供一条安全、绿色的迁徙通道。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平陆运河建设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全力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运河:构建覆盖9大领域的绿色工程评估体系,已建成段生态护岸率达86%,远超行业50%的标准;马道、企石枢纽每年可省水10.5亿立方米。平陆运河正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树立生态优先的典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黄远来 通讯员 黄静兰 罗凯惠 韦耀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