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甲天下的山水如何破解体验危机
2025-08-29 13:00:5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甲天下的山水如何破解体验危机_fororder_8866059_cenhr_1756289266365_b

暑期象山景区人山人海。

甲天下的山水如何破解体验危机_fororder_8866058_cenhr_1756289323804_b

漓江上的漓象游船成网红打卡点。

  处暑时节,秋风轻拂漓江,两岸山水成流动画卷。但这份“甲天下”的禀赋,长期受困于“山水观光依赖症”:外界对桂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乘船赏峰、驻足观水”的静态模式,文旅深陷门票经济,季节消费淡旺季鸿沟难破,“除了山水,桂林还能凭什么兑现资源禀赋?”成为桂林文旅发展考题。

  旅游是桂林的王牌和底牌。桂林这几年一直在强调文旅焕新,体现了该市要从基本面上谋发展的底层思路,但是文旅焕新搞了这么多年,是否真的有成效?在旅游消费数据上,门票占大头的情况是否有所改观?未来怎么在文旅焕新下苦功夫,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真正把焕新二字落到实处,用好自己的资源禀赋?记者深入桂林文旅一线探访。

  1 从门票依赖到生态变现:破解资源变现的现实考题

  自2022年1月31日全面免费开放以来,象山景区的游客量实现飞跃——2024年接待游客达600多万人次,较免费前年均200多万人次增长近3倍。但曾经每年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彻底消失,如何将人气转化为财气,成为象山景区乃至整个桂林旅游必须作答的现实考题。

  在桂林市象山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何金桃看来,“关键在于创新业态,把单纯的观光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如今,景区内全新打造的“漓象音乐+夜经济”项目已成为新亮点,音乐表演、文创展销、艺术旅拍等业态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40分钟延长至2小时以上;重新规划的商铺引入特色品牌,让“打卡游”衍生出更多消费可能。这种探索印证着一个趋势:在旅游消费升级的今天,山水看得见已不能满足需求,体验摸得着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

  但转型之路从不平坦。象山景区位于漓江核心保护区,部分创新项目因生态保护要求不得不调整推进节奏,这种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正是桂林旅游发展的缩影。前段时间,桂林一家拥有优质景区的企业3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的消息引发关注,“坐拥景区核心资源,为何亏损?”的疑问,直指当地长期依赖的门票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休闲度假游占比已达58%,而桂林观光游收入占比仍超70%,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让“山水天赋”难以有效变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旅游体验中的负面清单正在消耗天赋优势。近半年来,各类社交平台曝光的桂林旅游乱象超2000条,宰客、乱收费等问题导致38%的游客放弃二次消费。从“到此一游”到“来了还想再来”,看似简单的转变,实则考验着旅游生态的成熟与否。

  杭州西湖景区的成功破题或许能给桂林带来启示:自2002年逐步免费开放后,杭州市旅游总收入从29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870亿元,其核心密码在于构建了“景区免费+业态增值”的生态体系,让“免费游西湖”成为带动全域消费的强引擎。

  “桂林要善用山水天赋,首先要打破门票的路径依赖。”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当游客需求从看风景转向“入场景”,旅游经济必须从单点收费转向生态变现。象山景区的实践证明,免费开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通过业态创新让游客来消费,通过服务升级让游客愿消费,通过文化赋能让游客想消费,才能真正激活山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也是桂林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的核心要义。

  2 从单点探索到系统重构:构建文旅焕新的四梁八柱

  阳朔的直升机观光、全州天湖滑雪……在桂林山水之间,一个个新兴文旅业态正悄然生长,为这座城市的旅游注入新动能。但这些探索目前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如何将星星之火聚成燎原之势,考验着桂林文旅系统重构的智慧。

  桂林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既要守护好桂林山水的生态底线,又要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该公司总裁阳有斌的话,道出了桂林文旅焕新的核心思路。

  该公司推出的芦笛景区野奢民宿,将喀斯特溶洞景观与高端住宿结合;冠岩地下河探秘游,在保护地质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这种“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模式,避免了业态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打架”困境,为其他景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吴晓山认为,桂林拥有灵渠、摩崖石刻、史前石器等深厚文化积淀,如何让沉睡的文化变成行走的风景?以灵渠为例,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不仅是水利工程奇迹,更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见证。可依托灵渠打造“水利研学+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的复合型项目,通过实景演出再现陡门过船的古人智慧,开发灵渠古驿道徒步线路,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历史脉络。这种“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能让桂林旅游从看山看水升级为品文品韵。

  新兴业态的培育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更需要系统配套的支撑。桂林探索“文旅+演艺”“文旅+赛事”“文旅+康养”等融合路径:整合剧场资源打造夜间演艺品牌,让游客在夜幕下感受桂林的浪漫;举办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吸引“运动+旅游”群体;利用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康养基地,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康养需求。这些业态创新不是对传统旅游的否定,而是在山水观光基础上的价值延伸,能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多日留,从单次游变成常回来。

  营销焕新是文旅升级的助推器。在短视频时代,桂林需要打造国际化、年轻态的传播矩阵。可启动桂林全球推荐官计划,邀请国内外文旅达人深度体验,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创作沉浸式内容;办好桂林国际山水文化节、米粉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让美食、民俗成为山水之外的新卖点。同时,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对宰客、乱收费等乱象零容忍,用透明公开的处理过程重塑国内外游客信任。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桂林文旅正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革新。这是在新时代对这一品牌的丰富与发展,让桂林的旅游既有山水颜值,又有文化气质,更有服务温度。

  3 从破立并举到长效发展:筑牢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根基

  “桂林困在上个世纪”——这句略显尖锐的评价,曾让不少桂林文旅人感到刺痛,但也成为桂林推动文旅改革的一剂清醒剂。

  事实上,从“桂林经典”系列营销影响力弱化,到旅游乱象反复出现,暴露出的正是传统旅游模式与现代旅游需求的脱节。

  如何破局?吴晓山认为,桂林要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跨越,必须以破立并举的决心,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让文旅焕新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春。例如春季推出“赏花+骑行”,夏季主打“漂流+露营”,秋季打造“梯田秋收节”,冬季推广“冰雪+温泉”,平衡淡旺季客流。

  管理升级是长效发展的基础。桂林市已颁布实施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条例,为规范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在于严格执法、久久为功。桂林应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对宰客企业、个人实行一次违法、终身禁入;加密桂林—东盟航线,在景区、酒店增设多国语言标识,提升外语服务人员培训覆盖率。此外,可举办世界山水旅游论坛,邀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游客代表参与,提升国际话语权。这些举措能有效净化旅游环境,让游客游得放心、玩得舒心。

  从业者素质是服务品质的核心。桂林应推行导游星级评定,对五星导游给予每月补贴,培育一定数量的多语种导游;建立文旅人才培养计划,邀请行业专家、国际同行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导游的文化讲解能力、民宿主的服务接待水平、景区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懂文化、会创新、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成为桂林山水的“文化翻译官”。当每一位从业者都能讲好桂林故事,传递山水情怀,游客才能真正感受到“来了就是桂林人”的温暖。

  政策创新是长效发展的保障。桂林文旅部门有关负责人建议,可设立文旅创新基金,对低空旅游、文化演艺等新兴业态给予资金扶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破解生态保护、空域使用、市场监管等跨领域难题;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业态实行观察期管理,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给予试错空间。这些政策举措能为文旅焕新保驾护航,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从象山景区的客流变化,到全域旅游的业态革新,桂林文旅焕新的实践正在证明:“山水甲天下”的天赋不是静止的荣光,而是动态的资源。“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找到平衡点,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业态实现融合,当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形成合力,桂林就能真正兑现大自然的馈赠,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吴晓山认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李家健 傅清龙 通讯员 蔡召雄 张 超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