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喜看“蚝”门换新俗
2025-08-08 12:18:4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刘洋

喜看“蚝”门换新俗

左图为2021年,龙门港镇大蚝养殖基地所用的旧蚝排。右图为龙门港镇升级转型后所用的新型蚝排,具有承重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特点。

喜看“蚝”门换新俗

龙门港镇大蚝丰收。(本文图片均由钦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楼房错落有致,墙绘色彩斑斓,新型蚝排星罗密布……穿梭于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目之所及,处处皆是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果。

  龙门港镇位于平陆运河出海口,有80%的人口从事渔业生产。近年来,该镇以“渔排课堂”“五事争先”、村规民约等移风易俗变革措施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引导渔民摒弃旧的养殖习惯,推广“蚝”门新俗,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渔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1 百亩蚝排焕新颜

  7月29日,记者从龙门港镇东村码头乘船向海而行,放眼望去,连排成片、主体框架浑然一体、蓝色塑胶浮球作支撑的新型蚝排,取代了以竹木纵横相交捆扎、下面再垫上泡沫塑料的旧蚝排。

  龙门港镇养殖大蚝或从事与大蚝有关产业的村民占比超一半,已有蚝排可用,为何要花大力气、投入资金重新搭建一批新型蚝排?

  “新型蚝排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为主材料,通过热熔焊接,具有承重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特点。”龙门港镇东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廖崇兴说,传统竹木结构的蚝排使用寿命短,三到五年就会老化、损坏,废弃的蚝排往往会变成海洋垃圾,污染海洋环境。相比之下,新型蚝排后期的维护和修复更简便,成本比传统蚝排更低。

  谈及“蚝”俗的转变,廖崇兴感触良多。他将一串吊养的大蚝拎出水面,指着蚝壳说:以往人们吃掉大蚝,剩下一大堆蚝壳,只能寻找偏僻地方堆放,时间越久,堆积越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随着时代发展,有渔民发现,在废弃的蚝壳上面敲出小洞,用绳子绑成一串,不仅能与传统的水泥饼一样,可用于蚝苗吸附生长,上蚝率比传统的水泥饼更好,这一“变废为宝”的做法迅速得到推广,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率。

  随着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当地居民在生产的同时,逐渐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用新型材料取代传统竹木搭建蚝排、用废弃蚝壳取代传统水泥饼育蚝苗……一系列做法,不仅打破了传统大蚝养殖思路,更是探索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路径的重要过程。

  2 送课上门促转型

  “旧蚝排容易污染海域环境。我们要转为新型蚝排,清理海域垃圾,吸引更多游客……”夜幕降临,东村村委十字街内正在放映公益电影,附近的村民齐聚一堂。趁此机会,廖崇兴将“渔排课堂”搬到现场,再次为村民宣讲蚝排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移风易俗,既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也离不开柔性的宣传引导。

  对龙门港镇党员干部来说,一方渔排,就是一个宣传阵地。他们纷纷登上渔排,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家乡话、外出学习参观等形式,将党的政策、村规民约、生态文明思想等送到村民身边。“渔排讲堂”成为了该镇的海上宣传阵地。

  经过多年的实践,龙门港镇创新发展“海歌小分队”等队伍,通过唱海歌、演小品、跳舞蹈等形式把“大理论”转化为“小故事”,在村民心中播撒海洋生态文明种子。

  “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划龙舟、游花船、游园等移风易俗活动,通过主题文化墙,宣传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激发群众爱国、爱家乡、爱护海洋环境的热情,为新型蚝排和渔排转型升级宣传注入动能。”龙门港镇镇长黄可明介绍。

  去年以来,龙门港镇统筹协调发动200多名志愿者,开展30多场宣传动员和政策宣讲活动,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通过“聊家常、听民意”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新型蚝排的好处和优点,并根据群众意见,对新型蚝排进行升级改造;出动执法人员和志愿者4600余人次,清理海洋垃圾3700余吨,劝离蚝排940余张,拆除蚝排53张;清理蚝棍、蚝堆约115亩,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3 村规民约育新风

  临近中午,在龙门港镇南村议事亭内,村民们聚集于此聊家常,议事亭左侧是放置着各类书籍的读书角,右侧则贴上了村内好人好事积分榜,门外显眼处,是众多村民签字按手印的村规民约宣传栏。

  这个原来村民用来打麻将、下象棋的娱乐场所,在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后,已逐渐演变为村内重要的议事处,村民有难题、有议题都能在此向村干部反映,一项项村规民约也在此得到归纳整理并形成文字。

  “群众参与制定,并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传统,形成落实到位的村规民约,能够扎根基层更好发挥作用。”南村党总支部书记包培才介绍,今年6月,南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上门入户等方式征集意见,将婚丧宴席规模、彩礼限额等具体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避免一刀切。

  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与当地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密不可分。

  龙门港镇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中统筹协调,通过“五事争先”活动和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推荐评选,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评选出“五事争先”榜样39名,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等各类文明先进典型50多名。

  “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事。”东村村民杨华笑着说,在龙门港镇,连小孩子都知道何为“五事争先”,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在“五事争先”榜样的带动下,西村长岭、石滩自然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66名村民群众集资19万余元,28名村民群众出工出力……越来越多人成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龙门港镇还通过聊家常、听民意等形式,积极引导群众增强环保意识和诚信经营理念,全镇上下逐渐形成了“乡风美、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和美海岛建设共识。

  截至目前,龙门港镇共开展“守护美丽海湾”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多场,惠及群众2000多人次;围绕重要节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26场,家庭参与率达92%,村民对移风易俗支持率从50%提升至95%。

  “随着龙门大桥开通,交通愈发便利。‘钦南区龙门港镇——借平陆运河东风,助力蚝乡发展’已入选2024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龙门群岛滨海旅游度假区获评广西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东村获评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黄可明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冯 源 通讯员 莫峥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