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广西4000多名乡村科技特派员送去助农“增收计”
2025-03-03 16:32:1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原标题:广西4000多名乡村科技特派员送去助农“增收计”

  他们,田间地头争春光

广西4000多名乡村科技特派员送去助农“增收计”

钟山县公安镇梁屋村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内,农机在田间进行翻耕作业。黎豪图/摄

广西4000多名乡村科技特派员送去助农“增收计”

2月25日,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两名农业技术人员,走进平桂区新村30亩草莓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户做好草莓大棚保温防冻工作。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王克础 通讯员陶胜平/摄

广西4000多名乡村科技特派员送去助农“增收计”

2月22日,国家科技特派团广西环江团团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赵卫国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西南村讲解春季桑园管理技术。黄洁薇/摄

  指天椒遭遇寒潮芽头发黑坏死怎么办?2月6日,唐小付赶到马山县宏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出“药方”:天晴后喷淋杀菌杀虫剂,配上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

  2月22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西南村连泉屯桑园示范基地细雨纷飞,罗坚手把手教蚕农修剪桑树、辨别桑病。“感谢特派员送来‘增收计’。”蚕农坦言。

  唐小付是广西大学副教授,罗坚为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科技特派员。春节假期一结束,广西4000多名特派员就扎进田间地头,为春种春管“开良方”。

  作为全国率先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的广西,以“统一选派、统一管理、统一投入、统一组团”之举形成经验向全国推广。

  广西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表示,我区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系统性,通过精准施策和长效保障,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科技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深度融合。

  1 统一选派,优化人才配置

  拓宽选派渠道和精准匹配需求,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广西下好“先手棋”。

  选派对象除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休专家等多元化人才加入。同时,通过“双向选择”模式,确保特派员专业与产业需求对口,针对油茶、砂糖橘等特色产业组建专业服务团,凸显技术指导的精准性。

  据介绍,全区乡村科技特派员由2020年的2900余人增至2024年的4100多人,服务村(社区)由5000多个脱贫村拓展到1.2万多个。

  这些年,在他们的服务和支持下,全区54个脱贫县获认证绿色食品产品294个、有机食品产品123个,为广西构建“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农业品牌格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99.06%脱贫户参与优质稻、杂粮杂豆、特色蔬果、桑蚕、茶叶等产业,94.41%脱贫人口实现增收。

  2 统一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为实现“菜单式”“订单式”精准科技服务,我区成功开发具备科技特派员注册申请、需求认领、服务分配、服务提醒、服务签到、远程指导、线上培训、信息发布、基地展示、服务满意度评价、绩效填报、考核评优等全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功能的一站式农村科技综合服务“掌上平台”,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五精准”:人员精准选派、需求精准推送、服务精准管理、绩效精准考评、信息精准发布。

  乡村科技特派员通过云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基地和培训需求,实现科技人员服务能力、意愿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乡村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民、驻村第一书记等均可以通过云平台随时提交基地服务、培训服务等需求,云平台根据需求推送给相应的科技特派员提供“订单式”服务。涉农经营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向科技特派员提交生产管理技术问题,或者与科技特派员实时线上咨询交流,实现远程精准指导服务。

  5年间,科技特派员开展实地科技服务超74万天次,开展技术培训超187万人次,服务村(社区)、种养基地、农户点3万多个,惠及260万人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农业优新品种、适用技术等科技成果2000余项。

  唐小付长期奋战在40多个县区基层一线义务为30多家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科技下乡180天以上,实地指导农户1000多人次,带动农户增收显著。其间,唐小付示范推广蔬菜生产新技术4项、蔬菜新品种93个,推广面积23.75万亩,新增产值3.96亿元,指导北海市创立广西首个农业创业孵化基地。

  3 统一经,完善激励措施

  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每人每年由2020年的自治区科技人员0.9万元、设区市科技人员0.4万元、县乡科技人员0.2万元,分别提高到2024年的2万元、1.6万元、1.4万元,同时统一安排每人每年工作津贴0.6万元,大幅提高奖励经费额度。考核优秀奖励经费由0.3万元/人提高到1万元/人,并增设良好奖励经费0.5万元/人。

  截至2024年,广西累计安排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近2.8亿元,其中使用中央“三区”人才专项资金约0.8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约2亿元。

  同时,优化激励政策措施。明确科技特派员优先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现行的职称晋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成果收益分配、人才项目申报等人才激励政策,提升特派员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或合作组织,激发科技特派员创业积极性。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唐遒冥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鲜切花优势品种,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采收、包装、运输等,以销定产、控产促销,形成“研—产—销”闭环,不断推出新优品种,创新高效栽培技术集成运用,实现广西鲜切花发展从无到有,实现科技服务总面积3000多亩,年销售2000多万元,最高年收入5万元/亩,成为广西花卉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4 统一组团,帮扶成效显著

  2022年,中央选派科技特派团服务广西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启“组团式”服务。参照中央科技特派团,广西当年面向24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自治区科技特派团,覆盖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3年,广西试行将服务每个县(市、区)的科技特派团成员、乡村科技特派员组成一个科技服务团,实行“一县一团”组团服务。

  2022年以来,广西20个中央科技特派团累计建设示范基地352个,线上、线下解决经营主体技术问题1005个,在良种繁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绿色生态种养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70项、攻克129项,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才1811人,培训农民10.01万人次,协助引进企业57家、制定农产品标准26个、打造“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品牌57个。

  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唐荣华带领团队育成高产高油花生良种桂花36等优良品种,创新花生结荚区平衡集中施肥技术,实现花生的精准施肥,提高花生单产和品质。这些年,团队在广西、广东等地累计推广1012.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7亿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莫迪   通讯员 林益群 徐有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