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西江,出云贵,贯两广,通港澳,奔腾入海,是广西连接粤港澳最便捷的水运大动脉。
大通道带来大发展,一条沿江产业带正由西向东崛起于西江之畔。
广东广西地缘相连,一直以来,人们常用“两广一家亲”来表达两省区密切交流与务实合作。
近年来,锚定“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东省保持紧密联动、高效对接,推动一批重大合作平台、项目和事项落地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产业联动发展成效明显,粤桂协作向深层次多领域拓展,实现多方共赢发展。
西江春潮涌,桂粤共潮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西与广东正携手并进,务实合作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软硬联通,高站位深化战略对接
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广西与广东山水相连、文化同源,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为纽带,双方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经贸交流合作往来密切。
近年来,广西与广东高层互访交流频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去年2月,广西党政代表团赴粤考察交流,两省区政府签订进一步全面深化粤桂合作框架协议,共谋发展新篇,努力打造“龙头+腹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东西部协作的新典范。
粤桂两省区成立领导机构,召开粤桂合作领导小组对接会议,推动一批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从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到拓展科技创新合作,从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共筑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广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扎实推进粤桂东西部协作和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
跨越山河,向东驰骋。2024年12月30日,南珠高铁南玉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玉林市正式接入高铁网络,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
如今,早上广州喝早茶谈生意,下午香港购物,晚上回到南宁吃老友粉,这样的生活图景已成为现实。这背后,离不开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高铁交通圈的有力支撑。
为发挥交通先行作用,粤桂两省区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共同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建成南广铁路、贵广高铁等4条通往大湾区铁路,推动建设柳州至广州铁路柳州至梧州段、合浦至湛江铁路,以及信宜至玉林、北流至化州宝圩、广宁经苍梧至昭平等高速公路。
广西主动拥抱大湾区,推动铁路公路主动脉建设蹄疾步稳,水运和航空互联互通提速升级,“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构建,为沿线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梧州市的各个港口码头,船只往来不绝,装卸作业繁忙。随着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全面建成,梧州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西江长洲船闸成为国内首个年过货量突破2亿吨的天然河流船闸。
“我们将积极打造大湾区的交通物流衔接地,加快构建两广互通、通达港澳、连接东盟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着力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融合,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选择钟山是正确的!”广西弘远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田说,“落户钟山后,房租及人力等成本降低了三成。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公司总产值已经接近3亿元,是集团旗下15家公司里发展最快的。”
2023年,大湾区企业弘远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入驻钟山县工业园区,创立了广西弘远电子有限公司,将集团部分液晶显示屏生产业务从深圳转移至钟山,形成湾区“前店”、贺州“后厂”的生产格局。
胡文田透露,目前企业正在筹备二期工程,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广西向东觅商机,湾企向西寻空间。我区深度对接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将大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广西的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有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的产业协作体系。
好风凭借力,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投资落户广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签约粤港澳企业在桂投资项目860个,协议投资总额2063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656个,投资总额1487亿元。比亚迪、惠科电子、玖龙纸业等大湾区龙头企业把广西作为重要投资目的地,不断加大在桂投资力度。
共建共享开放平台。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江门(崇左)产业园等区域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广西(深圳)产业合作中心启动运营,助力粤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发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承载作用,吸引三诺数字科技、瑞声科技等链主企业到广西布局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基本构建了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汽车和特色食品等跨区域跨境产业链。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广西主动承接大湾区创新要素溢出,建立粤桂科技合作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我区高校、科研院所等与广东开展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开展粤桂东西部协作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促进两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协作帮扶,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近日,粤桂协作重点项目——广西丰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特色产业研发加工厂在西林正式投产。该项目涵盖山茶油、姜晶、咖啡三条生产线,随着产品正式生产,工人们忙碌有序地投入工作。
“这个厂子开起来后,我进来做工一天得100多块钱,这里离家近又能照顾老人小孩,比我出去打工强多了。”公司员工王美珍笑着说。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达1830万元,其中粤桂财政帮扶资金500万元。项目建成后,资产及收益分红归6个村集体。村集体按5%固定收益分红,每年32万元,期限为20年。
山河之间,情谊绵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广东、广西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持续深化携手协作体制机制,务实推进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重点领域协作,两省区携手促振兴,共绘乡村新图景。
在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产业示范园内,花农们忙着对兰花进行浇水、修枝、育苗。“在这里做花农收入不错,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4000多元。”来自上林县耀河村的黄素姮告诉记者,园区里像她一样的本地花农有200多名,月薪均达到3000元以上。
近年来,上林县在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帮扶下,引进粤资企业积极推动粤桂协作花卉产业示范园建设,目前示范园核心区已用地242亩,带动周边4个村发展“代种代养”庭院经济,让农家小庭院变身美丽“致富园”。
粤桂两省区产业协作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发挥广东资金、科研、技术、管理等优势,聚焦广西优势特色产业链,搭平台引项目,持续推动广西协作县产业提质升级。
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广西还推行“培训+就业”模式,加大脱贫人口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力度,培育打造“小梁送工”“妈妈工作室”“深百工匠”等劳务品牌,去年新增帮助广西农村劳动力在广东省实现就业5.88万人,在区内就近就业6.97万人。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广东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无独有偶,广西则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动员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新春孕育新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与广东必将携手书写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红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