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2024-12-08 15:09:1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林姗婷责编:刘洋

  近年来,北海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渔业产能不断提升。2023年,北海市水产养殖企业19377家,养殖面积58.06万亩,水产品产量125.65万吨,居广西首位。

  日前,“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海洋渔业)”媒体采风活动在北海举行,采访团探访了当地水产品养殖基地和相关企业。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人工鱼礁区的鱼标本 摄影 杨艳

  在北海市南部与涠洲岛之间海域的海底,分布着许多由立方体框架式混凝土构筑物组成的人工鱼礁,藻类、鱼虾等海洋生物在这里巡游、栖息,当地渔民亲切地将这些人工鱼礁称为“鱼屋”。这些“鱼屋”所在地,便是广西北海市银滩南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该示范区已成功投放了3176座人工鱼礁。

  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邹建伟介绍,人工鱼礁的投放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重要经济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加,鱼类种群结构得到优化,高价值经济鱼类的占比显著上升。监测显示,人工鱼礁区的钓鱼渔获增加了76%,产值增加38%。如今,这片海域已成为北海近海钓鱼“黄金钓点”。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工厂化智能养殖模式 摄影 杨艳

  在养殖方面,北海市不断推动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工厂化养殖和小棚养殖等现代化养殖方式蓬勃发展。

  在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海盛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的工厂化智能养殖车间内,虾苗在特别定制的养殖池中自由游弋。广西海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柏翰介绍,通过手机即可监控各项环境指标,为虾苗提供最佳生长条件,产量是传统模式养殖的5倍。

  “目前我们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一年可以产出4至5茬虾,但产量远远跟不上订单量。”卢柏翰介绍。该项目一期建设了8个大棚,年总产量在800至1000吨之间,产值约7000万元,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二期工厂化养殖车间,以满足市场需求。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在合浦县闸口镇小棚对虾养殖基地,工人正在喂虾 摄影 杨艳

  相较于陆基工厂养殖,低成本的小棚对虾养殖模式更为普遍。

  “今年天气好,虾长得特别快。”在合浦县闸口镇小棚对虾养殖基地,北海高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树龙正在巡棚,观察对虾的生长情况。刘树龙负责的养殖基地共有809个小棚,每个小棚300平方米,每个小棚每茬可投入6至8万尾虾苗,每年出产2至3茬。“以一棚投7万尾虾苗为例,产量预计有25000斤,利润在2万元左右。”刘树龙说。

  据了解,该养殖模式单个小棚投资仅需23万元,养殖户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量确定建设规模,可多可少,规模不受限制。目前,北海市小棚对虾养殖已发展到16000多张,成为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位于合浦县闸口镇的渔光互补养殖基地 摄影 杨艳

  在合浦县闸口镇的广西北海市鮪丰水产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一片片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池塘上方,引人注目。该基地场长陈强介绍,光伏板的作用主要是遮挡夏季阳光,减少冬季热量散失,为鱼苗提供了冬暖夏凉的生长环境,发电后直接供给南方电网。

  据了解,该基地占地1200余亩,养殖有七星鲈鱼、石斑鱼、金鲳鱼、马友鱼等名贵鱼类,每亩产量达2000至3000斤。这种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互补模式,不仅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推动了水产业的绿色发展,成为北海市渔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广西北海:向海而兴筑牢“蓝色粮仓”

工作人员正在打捞鱼苗 摄影 杨艳

  强渔必先强种。依托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北海市持续推动苗种的繁育和选育工作。该公司副总经理彭慧婧介绍,公司已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稳定供应市场的品种有青蟹、沙虫、花甲王等,其中,沙虫室内苗年生产能力达1亿条以上,青蟹优质种苗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只以上,特色经济贝类年生产能力达5亿粒以上。

  “我们希望我们所研发的品种,大众都能看得到,都能吃得到。”彭慧婧说。目前,该公司正在向耐高温耐高盐、耐低温耐低盐两个方向攻关,希望开发出更多适应特殊条件的品种,进一步扩大区域,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福祉。据了解,北海现有海水苗种生产企业43家,年繁育对虾、贝类、鱼类等各类苗种70多亿尾(粒)。(文 杨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