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桌的佳肴岑溪古典鸡。 梁乾胜/摄
提到吃鸡,许多人都会想到岑溪古典鸡。岑溪古典鸡是广西唯一没有外来家禽基因杂交的优质土鸡品种,先后荣获“广西优质农产品”“中华名鸡”等10多个称号,其制作技艺不仅被列入2018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岑溪市坚持古典鸡养殖与制作的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围绕育种、养殖、餐饮等环节,从生态培育、品牌打造到市场拓展,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岑溪古典鸡产业链收入超过1.5亿元。
“一只古典鸡”带来亿元产业收入,它到底有何秘方?近日,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基地、商家等,一探究竟。
1 育种与养殖 一只鸡走出乡村振兴路
8月20日,记者在岑溪安平镇的种鸡养殖基地看到,一群群古典鸡被养在数间养殖室里。
“这里养的是公、母种鸡。古典鸡从未引入外来血缘,每只鸡都有自己的编号,就像族谱一样,确保后代的血统纯正。”已有16年养殖经验的覃永志说。
走进养殖棚,新鲜的鸡蛋不时从笼下滑出,稳稳地落在铁栏网上。“种鸡下的蛋经过孵化,就成了鸡苗,随后交给养殖户进行散养。”覃永志说,育种技术对古典鸡至关重要,每只鸡都需经过严格的工艺来培育。
母鸡的体重需控制在1.4公斤以下,公鸡则不超过2公斤;母鸡颜色不能太白或太黄,公鸡的颜色也不能太红,要求统一色调。目前,基地养有1.2万羽种鸡,每天产出6000多枚鸡蛋,鸡苗的售价平均5元/羽,其中60%销往珠三角。
走进岑溪市归义镇思塘村的古典鸡养殖基地,已经养了20年古典鸡的邱庆新,正忙着投喂鸡群。
“古典鸡养殖非常讲究。”邱庆新说,古典鸡的养殖周期较长,公鸡需要养180天,体重达到2.2公斤才能出栏,母鸡则需养到130天,体重达到1.5公斤才合格。古典鸡的饲料也非常讲究,要用碎米、米糠和玉米混合的饲料进行投喂,确保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质的肉质。
近年来,岑溪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基地+农户”等模式,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养殖、屠宰到真空包装冷链保鲜等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岑溪古典鸡养殖覆盖该市14个镇,养殖户1300多户,年出栏3000多万羽,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2 传承与发展 一条链打通产业上下游
岑溪市是岑溪古典鸡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核心区域。临近中午,该市一家古典鸡系列饭店开始忙碌起来。总厨刘石胜正在准备店里的招牌菜——水蒸鸡。刘石胜师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健波,已在这家饭店工作了12年多。
宰杀沥血、开膛除脏、清淋剥油、沥水排酸……刘石胜一番操作后,4个大圆盘里很快就整齐地摆放了30多只鸡。随后,这些鸡被放入蒸箱,用山泉水隔水蒸焗。
“古典鸡需要蒸25分钟。”刘石胜说,蒸煮时间和抹料比例要根据鸡的重量调整,且抹料的轻重、火候的掌控都会影响鸡肉的味道和口感,非常考验厨师的经验和技术。经过了1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刘石胜已成岑溪古典鸡传统制作技艺的行家里手,先后带出了数百名徒弟。
记者在该饭店看到,往来食客络绎不绝,水蒸古典鸡是每桌的必点菜式。“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品尝古典鸡,它肉质嫩滑,清香扑鼻,味道非常好,比普通鸡要美味得多。”食客黎先生说。
“每天接待客人600多人次,高峰期达1000人次。”该店的负责人苏小璐说,除了招牌菜古典鸡外,店里还开发了古典鸡酒、古典鸡宝等系列产品。
近年来,以古典水蒸鸡为招牌菜的岑溪古典鸡连锁店辐射到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仅两广连锁店已达75家,现全国有400多家古典鸡加盟店和经销门店,培养古典鸡加工师傅400多人。岑溪古典鸡连锁店有力地促进了岑溪古典鸡产业链的发展。
3 创新与融合 一盘棋融合全产业链条
岑溪古典鸡为什么好?
“岑溪市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古典鸡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岑溪古典鸡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是好味道的根本保障。”岑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荣臻介绍,该市正以深度融合的一盘棋模式,打造古典鸡的全产业链条。
该市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古典鸡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与立华3500万羽黄羽肉鸡(包括古典三黄鸡)养殖及加工一体化项目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推动了古典鸡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同时,该市注重生态养殖,通过对鸡粪进行发酵处理,试验种植蔬菜,成功实现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既消除了养殖过程中的粪便污染,又促进了当地农户种植坚果、果树和蔬菜等2.5万亩。
该市制定方案,每年对古典鸡进行综合防控,并将古典鸡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立产品二维码追溯标识。
为了顺应市场扩张的趋势,岑溪市积极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并利用电商平台、消费扶贫馆、“互联网+”、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2023年,岑溪市古典三黄鸡的出栏量达到2621万羽。(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王荣华 梁 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