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广西制造”走向世界。图为2022年2月22日,柳州发出的第10趟满载装载机、压路机等工程机械设备的中欧班列从柳州南物流中心开往俄罗斯莫斯科沃尔西诺站。黎寒池/摄
科学高效抓好疫情防控,筑牢抗疫防线。图为2022年4月15日,广西援沪医疗队295名医疗队员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出征。 广西日报 记者 何学俏/摄
推进“六大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图为2022年4月2日,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在南宁拉开帷幕。南国早报记者 苏 华/摄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史为鉴汲取力量。图为2021年3月19日,D9688次广西党史学习教育“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列车正式启动。李珽玉/摄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图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驻村第一书记唐莉载誉回乡后,与村民聚在一起共话发展、畅谈愿景。苏 桂/摄
打造向海经济走廊,厚植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图为北部湾海域的一处现代化深海养殖场。陈华倩/摄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国家“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图为百色右江河谷地区的小番茄迎来丰收。 王迺奇/摄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图为南宁市青秀山上盛放的各色花卉,构成一幅壮美的绣球花田景观。(无人机全景拍摄) 广西日报 记者 周 军/摄
增强创新驱动力,持续推进工业振兴。图为繁忙的柳工生产车间。 范先芳/摄
主动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东博会、峰会升级发展。图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和南宁·中国一东盟国际商务区楼群。王迺奇/摄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图为繁忙的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刘世旭/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图为霞光掩映下的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共联屯。 广西日报 记者 周 军/摄
2021年4月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西视察,对广西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一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精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5700多万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感恩奋进、克难前行,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积蓄了发展新动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向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产业振兴成效明显。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6%、9%、22.2%;一产增加值增长8.2%,创23年来新高;实施文旅重大项目262个,旅游总消费增长24%。2022年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914.78亿元,同比增长4.9%;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0%;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6万人。
抢抓RCEP实施机遇,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突破,北部湾港开启通航30万吨级巨轮的历史,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6000列。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今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截至2月底,广西市场主体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达到330亿元。
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乡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国家组织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区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2021年,我区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当年完成农业农村投资4000亿元,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250万亩,粮食产量277.3亿斤,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双增长”。
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21年,我区植树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62.55%、排全国第三。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壮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2021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居民收入增长7.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积极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持续激励广大干部担当实干、奋勇争先。各级组织部门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汇聚起一股富民兴桂的磅礴力量。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区各族人民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广西日报 记者 唐典胜 实习生 范宗铭/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