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美丽的遇龙河。 右上图:度假区风光。 右下图:遇龙河漂流节活动。
游客在度假区骑行观光。
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均由自治区文旅厅提供)
编者按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素有“小漓江”之美誉,蕴藏着绝美的山水景象和田园风光。近年来,遇龙河度假区顺应人们的需求,加快发展步伐,2019年5月19日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称号,成为广西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几年来,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做好生态保护、设施改善、产品创新、住宿提升、共享发展几篇大文章,推动景区从“观光型旅游地”向“度假型旅居地”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跑出了第一棒。
白鹭戏绿水
满河春水绿如苔,成群白鹭戏水间。四月的遇龙河,山青水绿,花红鹭白,好一幅五彩缤纷的生态画卷。
白鹭一向有“环境监测鸟”之称,对大气和水质状况要求极高,其种群数量的增加,正是遇龙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体现。
2020年,阳朔成为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选择遇龙河流域作为“试验田”,投资5亿元开展连片系统治理,涉及岸坡、护岸、堰坝、湖塘等工程。
“我们以遇龙河为线,以村庄为点,通过截污和水系连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宜居水环境,建设水美乡村。”阳朔县水利局局长梁花义说。
经过治理,遇龙河水体流动性大为增强,水域生态明显优化,沿江风貌显著改善,产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综合效应。
遇龙河畔的鸡窝渡村,曾经污水横流,环境一片脏乱差。“开展水系治理后,村里12口臭水塘被改造成4个湖,全与遇龙河联通起来。”鸡窝渡村委主任徐文通说,如今,村里的水活了,生态美了,鸡窝渡村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村。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今年4月13日,度假区又迎来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我们要坚持对遇龙河全流域保护、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阳朔县县长黄小雪说。
花香满步道
阳春三月,在遇龙河景区广袤的田野上,大片的油菜花肆意盛开。三五成群的游人,走在蜿蜒的步道上,出没在金色花海中,构成了一幅生趣盎然的“田园赏花图”。
让人们能深入田间、零距离赏花的正是那新修的旅游步道。“夏棠寨至金龙桥的步道曲径通幽,一路漫步,一路赏花,好不惬意。”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说。
2020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游客的观景体验,度假区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修建了16.8公里长的步道,其中就包括金龙桥至夏棠寨的精品步道。
度假区根据地貌特点和美学角度科学设置步道,在步道两旁因地制宜设置休憩亭、亲水平台等设施,营建花海、湿地小公园等景观,帮助游人在徒步中尽赏山水田园之美。
除了旅游步道,度假区还不断加强其它交通方式建设,科学配套旅游专线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为游客出行提供交通便利;加快生态停车场建设,力求合理布局、设施完善,以应对旅游高峰期的停车需求。
近年来,度假区还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对景区码头的游客休息区、售票亭、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通过建设,各大码头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码头甚至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度假区将引进全新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度假区’的目标。通过智慧管理,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休闲度假服务。”阳朔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主任陈先祥说。
快乐盈山水
一流的旅游资源,呼唤一流的旅游产品。遇龙河度假区晋升为国家级度假区后,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
一位年轻女孩,坐在动力伞上,飞翔在遇龙河上,酷酷的表情、飘曳的衣带与秀美的山水交相辉映,场景美轮美奂,迅速火爆了朋友圈……
度假区积极发展动力滑翔伞等项目,通过低空飞行游览遇龙河,帮助游客沉浸式体验山水美景,成为了大家争相体验的项目。“第一次在空中俯瞰遇龙河,感受真正的‘全景山水’,感觉新奇刺激,非常棒。”来自湖南的游客陈女士在体验这一活动后说。
悬崖峭壁之上,一群人正轻舒猿臂,稳踩石缝,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在四月的晴好日子里,位于度假区的飞拉达攀岩基地,有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勇敢者的游戏——攀岩运动。
飞拉达攀岩基地集合高空猴桥、天梯、溜索、环形观景桥等多种空间穿越形式,全程体验时间为1.5—2小时左右,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全新高空极限运动的好去处。
“阳朔是世界级的攀岩胜地,我每年要来遇龙河攀岩度假。”来自贵州的攀岩爱好者谢先生说。
近年来,景区引进昂赛飞拉达攀岩溜索基地、燕莎航空运动营地等项目,发展了攀岩、漂流、低空蹦极、滑翔伞飞行、直升机游览和热气球飞行体验等体育休闲产品,促成旅游赛事落户度假区,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去年11月,度假区荣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标志着度假区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升级发展。
山舍含古韵
青山绿水,诗意栖居。近年来,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坚持在最美山水建最美民宿,打造了墨兰山舍、遇源景舍、香樟华苹、易亩田艺术等精品民宿,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位于遇龙河畔骥马古村的墨兰山舍,由明清年间遗存的古建筑修缮而成,古风犹存,格调典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2019年,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全家慕名前来,入住墨兰山舍,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
谷雨时节,春雨淅沥;墨兰山舍,庭院深深。进入山舍大门,只见竹清林幽、小桥流水,几位游客撑着油纸伞走过,空气中弥漫着岁月静好的气息。
不断反复的疫情,对遇龙河度假区民宿业造成很大冲击。“为了度过时艰,我们加强了本土和周边市场的营销,针对老客户推出5折优惠,还打破常规进行跨界经营,通过举办亲子英语夏令营等活动,提高民宿入住率。”墨兰山舍负责人陈文刚说。经过努力,去年,墨兰山舍成功入选国家甲级旅游民宿名单。
在住宿接待上,度假区还兴建了一批主题酒店。迄今为止,度假区内共有各类度假设施500多家,客房超过10000间。这些酒店在主题风格、档次、价位上差异化发展,各大酒店均有设施完备的会议厅、宴会厅,为广大游客“旅居”遇龙河度假区创造了有力条件。
百姓共富裕
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直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发挥景区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引领沿河流域村屯共同发展。
为了让沿河流域分享到生态保护红利,景区公司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拿出度假区收入的10%来奖补沿河群众,惠及3个乡镇8个村庄共2.25万人。其中2019年奖补达1444万元,沿岸村民人均增收近数百元,最高多达1500元。
为了帮助沿河流域壮大集体经济,景区公司创新思路,引导村屯入股发展旅游产业。2021年入股资金达480万元,景区公司按照10%给予入股村分红收益。同时景区公司还先后投入资金720万元,用于沿河村屯集体经济发展。
度假区的不断发展,还辐射带动当地旅游住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景区务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鸡窝渡村过去产业单一,农民只能靠种植水稻、茨菰等农产品谋生。随着游客日益增多,群众开始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莫桂红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民宿,还经营着小超市、电动车出租等生意,增收途径逐渐多元化。“我家每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莫桂红说。
如今,鸡窝渡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业和旅游相关的产业,人均收入达3.7万元/年以上。去年9月,鸡窝渡村入选“广西30个乡村振兴特色案例”,成为周边村屯“旅游兴村”学习借鉴的典范。(广西日报 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志雄 翁光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