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荣镇泗营村隘章屯村民展示成品土布。 卢春耀/摄
游客在织娘指导下学习纺线技艺。 本报记者 凌 聪/摄
记住乡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是我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描写了花木兰织布的场景。如今,老式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在民间鲜少听到,但在德保县足荣镇泗营村隘章屯,传统的织布场景经常可见,30多名土布织娘用老机杼传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保隘章土布制作技艺,展现多彩非遗魅力。
金秋十月,德保县隘章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许美遍在隘章屯操作木制老式织布机,村里的织娘向游客展示传统纺织技艺。“以前,我们县村村寨寨都会制作土布,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纱车,平时白天耕种,晚上纺织,冬闲时终日纺织,精美的土布成为姑娘出嫁时压箱底的嫁妆。”许美遍说,现在屯里还有39台老式织布机可以正常工作。
隘章土布制作工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脱籽、弹棉、抽线、络线、纺线、闯杼等13道工序,布料制作成衣、裤、被面等,制品质地柔软、美观大方。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的织布手艺正逐步失传,土布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近年来,德保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力度,通过非遗展示、非遗传习、培养非遗志愿者、研发文创产品等措施,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融入现代生活。目前,该县把土布织造技艺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制作出围巾、布包、金匾、家居软装等衍生新产品,让传统老机杼织出现代新产品。
足荣镇非遗文化志愿者卢春耀介绍,每年隘章屯都举办土布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吸引大批青少年积极参与体验。下一步,该屯计划成立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延伸非遗文化产业链,打造集体验、培训、研发、旅游等为一体的非遗活态传承基地,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广西日报 记者/凌聪 通讯员/潘友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