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区构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新格局 升级“田东模式” 服务乡村振兴
2008年,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构建了包括信用、机构、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在内的“六大体系”,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
进入“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前我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发生变化,如何在上一轮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突破机制局限,加快构建适应产业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农村金改机制,进一步满足农村地区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成为当前我区金融系统正在探索的课题。
1 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插上“数字化翅膀”
靖西市旧州古镇,蒙红芬每天在自家的早餐店忙活。说起开早餐店,蒙红芬称自己是“半路出家”,全靠金融支持才得以转行成功。
蒙红芬是较早一批到旧州古镇开店的个体经营户,之前她一直以销售日常用品和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去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旅客减少,蒙红芬萌生了转行开早餐店的想法。“一套机器设备4万元,加上流动资金,我们急需借款来填补资金缺口。”蒙红芬说,由于此前从未贷过款,她根本不了解贷款的门路。
去年5月,去村委会办事时,蒙红芬从村支书那里了解到“金色乡村”系统,尝试着注册并提交申请。很快,靖西长江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到她家完成贷前调查,给她发放了5万元信用贷款,全部流程走完不超过一周时间。
为蒙红芬打开金融服务之门的“金色乡村”系统,正是目前广西升级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载体——二代农村信用信息系统。作为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升级版,“金色乡村”综合农户信息服务平台正逐步向全区推广。
“从实践经验看,农村金融改革的六大体系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核心和基础。一方面,通过搭建覆盖全区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为广大农户建立‘经济身份证’,为金融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给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信用创建和培育,激发农村经济主体讲诚信、能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其他五大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向全区推广,农村信用体系在信息更新和使用两个层面的不足逐步显现。
为让农户信用信息库活起来,实现“信息—信用—信贷”的最终转化,真正破解农村征信“白户”融资难题,全力推进广西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探索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完成全区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布局的基础上,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创新打造基于“手机APP+PC端”的二代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链方向拓展采集宽度、探索“惠农补贴”等特色应用场景,努力在便民、惠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
2 农村信用信息拓展多样化应用场景
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负责人表示,“二代系统”以数字化的农村信用信息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金融服务、政府管理、农业产业链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有效突破“一代系统”的信息采集、更新和应用瓶颈,在惠农补贴发放、线上融资等多领域显现成效,助力农村金融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的起源地田东县,也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示范区。通过一年多探索,田东县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社会”双轮驱动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新模式。
在农户信用信息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田东县通过“二代系统”的惠农补贴查询、信贷申请、用工招工等应用功能为群众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并推动“二代系统”与惠农补贴“一卡通”系统无缝对接,成功建立惠农补贴数据应用场景,实现对补贴资金核实、比对、支付、发放和公开公示等重要环节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和管理。
随着“二代系统”功能框架构建不断完善,田东县将率先向金融机构开放信息查询和应用权限,并结合农业产业链、惠农补贴、村务管理、抵押担保、保证保险等实际需求,拓展农村信用信息系统的业务场景,为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
通过打造“信用+信贷+支付”联动模式,田东县以“二代系统”、金融机构信贷对接系统、电商平台和三农服务室为基点,以农户信用数据链、农业生产产业链、包装物流链、农产品质量信用追溯链为框架,探索建设贯穿政务、个人和商务三大诚信体系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打造农村信用大数据平台,为优化信用创建成果应用、实现信用向信贷转化夯实基础。
在那坡县,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工作已完成。农户均可自主在手机上申请更新信息,通过县级金融服务中心审核后,自动在系统上进行信用评级。
针对现有“三农金融服务室”功能不完善、作用单一、无人员管理、无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等问题,那坡县今年6月印发《那坡县创建“三农金融服务室”实施方案》,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制度及人员保障。
3 “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建设全面升级
“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一直存在‘更缺服务、更缺资本、更缺信用、更缺支持’等问题,近年来这些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没得到根本性解决。”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说,尤其是金融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仍存在阻碍;农村金融供给规模仍不能满足“三农”融资需求,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没有完全得到缓解;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金融产品仍然缺乏等问题,需要在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加以解决。
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推动我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持续巩固和扩大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我区今年4月印发《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升级建设方案(2021—2023年)》,对信用、机构、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六大体系”升级建设提出具体目标和任务,加快建设适应新发展形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7月末,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保监局在田东县联合召开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升级建设推进会,贯彻落实《方案》的有关工作部署,在广西全域启动“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升级建设。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介绍,我区将持续开展“金色乡村”广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四级联创”“三农金融服务室”创建工作,建立农村电子信用档案,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户贷款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充分利用好“桂惠贷”政策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融资千亿工程等涉农金融支持政策,为涉农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六大体系”升级版,要从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发展信用贷款、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包括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质押物范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等,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信贷获取能力,让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农村地区。”该负责人说。( 广西日报 记者 谭卓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