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继梅 通讯员 卢庆毅
11月29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施志光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下文简称“钦州港片区”)考察该片区与马来西亚合作情况,盛赞中马“两国双园”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用好优惠政策,加大产业合作,加强沟通交流,持续深化中马双方友谊。
当前,中马两国共同开创的“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正顺利推进,实施多项改革创新措施,带动两国及东盟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个亮点。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新一代产业园区为目标,坚持以模式创新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园区探索出了以资本为引导的园区开发体系、推进财政资金资本化战略、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社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园区开发建设已进入初步收获阶段。
尤其是今年8月,钦州港片区创新开展中马“两国双园”点对点金融改革并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此举推动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试点开展一定额度内资本项下本外币可兑换业务,实现两园之间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和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作为中马“两国双园”点对点金融创新的首批试点银行,建行广西区分行已实现了人民币NRA账户离岸划转业务、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业务、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境内信贷资产跨境转让4项总金额14亿元金融创新的落地,是广西区内落地金融创新试点业务最早、项目最多、金额最大的商业银行。该行作为联合牵头行、代理行,筹组广西首个跨境直贷国际银团——马来西亚关丹钢铁9.86亿美元国际银团项目贷款并承贷3亿美元;为“中马双园”配套港口马来西亚关丹港提供跨境并购融资4.5亿元。
去年3月以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改革创新持续发力,为扶贫创业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先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创新型政策融资贷款67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8亿元贷款,获批国家各类专项债券14亿元。同时,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积极探索“两国双园”金融“点对点”开放创新试点。广西中马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广西中马海晟国际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开业运营。
去年11月20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举行马来西亚毛燕输华暨加工启动仪式,全球首批出口中国的毛燕运抵园区加工。同年12月10日,园区首批毛燕生产加工完成正式投向市场,中马两国毛燕贸易实现零的突破,园区燕窝产业发展开启新纪元。
深圳杰瑞氏实业有限公司是入驻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基地的企业,与马来西亚贸易往来颇多,出于对钦州港片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认可,该公司去年将总部从深圳搬至钦州。“由于有港口便利,在这里可以把整条燕窝产业链全部打通,我们的燕窝成品加工厂也会搬过来,并加投一个超级工厂。销售的产品不仅面对中国消费者,也面对国外人士。”该公司总裁傅冰影说。
随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再次提速,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空间大幅度拓展。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着力完善“两国双园”架构下的金融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在金融创新实践、扶持入园企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园区通过成立直投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实施“基金1000计划”等创新做法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了超过100家基金企业入驻园区,带动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园区规模化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广西分行副行长余昌涛介绍,该行2014年量身定做了8亿元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基金,并于去年联合中国工商银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了《境内外全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给予园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背景下,钦州港片区突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先试,不断强化中马“两国双园”合作,专门设立了联合理事会秘书处,深化“两国双园”日常联络和互动发展。支持燕窝、榴莲、棕榈油等马来西亚优势产品贸易。目前已有12家中外燕窝企业入驻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基地年加工燕窝能力可达500吨、产值100亿元。
钦州港片区投资15.6亿元,建设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集聚区,为马来西亚企业入驻提供产业服务平台。目前,中马两园建设开发面积合计34平方公里,总计投入超24亿美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逐步形成以棕榈油、燕窝、清真食品、生物医药、高新电子、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形成以钢铁、轮胎、玻璃、铝型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加快形成。
如今,走进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内,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区、国际合作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座座现代化基础设施拔地而起;与之隔海相望,在马来西亚的东海岸,它的姊妹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同样是热火朝天景象,港口、码头、工厂、服务区加快兴建。
钦州市委书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工委书记许永锞表示:“打好‘两国双园’的特色牌,积极推进更多面向东盟的改革探索,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一流的营商环境,在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