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袤田野活力充沛希望无限——南宁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武鸣佳年农业火龙果产业基地采用补光技术提高产量。 (苏如贤摄)
2020年,南宁市书写了一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才能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南宁市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紧紧围绕“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在资金投入、精准帮扶、特色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加大支持、推进力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巩固成果 乡村振兴加马力
8月是火龙果大量上市的时节。在武鸣区双桥镇伊岭村标准化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里,200万株果树上,成熟的火龙果压满枝头,果农们正分批次进行采收。
目前,武鸣区火龙果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鲜果3.9万吨,产值达3亿元,辐射带动55个乡村,直接受益群众2.36万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红彤彤的火龙果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的生动注脚,更是南宁市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南宁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南宁市因势利导、因户施策,在全面落实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技能培训、产业指导等多种措施开展精准帮扶,确保两类人群不致贫、不返贫。同时创新设立“防贫基金”,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四类对象开展摸排并进行精准救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落实帮扶措施的脱贫不稳定户6354户23835人,边缘易致贫户4310户14363人;共为602名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救助资金380.22万元。
为保证财政投入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相匹配,南宁市科学谋划乡村振兴项目编制,建立健全项目库,明确工作重点和资金投向,确保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有的放矢。截至目前,市本级累计下达37300万元至各县(市、区)。
产业振兴 群众收入节节高
连日来,在那陈农利来种禽产业核心示范区的标准化鸡苗孵化厂内,现代化的鸡苗孵化设备正全力运转,工人们认真作业,忙而有序。
该示范区是良庆区那陈镇和平村实施农业产业强村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引进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示范区建设有标准化孵化厂房、育雏鸡舍、育成鸡舍、产蛋鸡舍、有机肥生产车间等,可带动周边地区2500多户超过5000名农民发展养殖业,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我负责的是餐饮、保洁等后勤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在示范区工作的那陈镇六眼村脱贫户李燕梅说,在这里上班不仅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还可以兼顾干农活,生活很安逸。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今年以来,南宁市持续抓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等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巩固脱贫成效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种植16899.95亩,养殖家禽20.5万羽、家畜41608头,为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放眼全市,特色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为全市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动力。
基础夯实 农村生活有奔头
平坦的硬化路、典雅的古式凉亭、整齐美观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民居民房……走进邕宁区新江镇那了村那桂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美丽的新家园。
“这里崭新的民居、路灯等设施,都是在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起的。现在我们的日子是真的好。”那桂坡村民黄文强看着村里的新变化感慨道,“我在泥砖房里居住了38年,一直期待着住进敞亮的楼房。现在政府不仅统一出资为我们建房、装修,还硬化了坡道、巷道,建起了篮球场、凉亭。”
黄文强的朴实话语,饱含着普通老百姓对农村新生活的真诚点赞,也折射出南宁市强化乡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大力实施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南宁市承办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工程巩固脱贫惠民项目计划建设屯级道路175条206.26公里,独立桥梁计划建设33个,人饮工程计划建设182个,水利设施计划建设30个,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计划建设361个。
截至目前,各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屯级道路已动工169条193.88公里,已竣工72条;独立桥梁已动工29个,已竣工5个;人饮工程已动工81个,已竣工44个;水利设施已动工25个,已竣工9个;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已动工359个,已竣工315个。(南宁日报 记者胡光磊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