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服务“软实力” 激发经济“绿动能”——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近日,南宁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在南宁市民中心揭牌,将为绿色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南宁市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深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南宁市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是深入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做好强金融工作的重要举措,事关全市金融工作大局。南宁市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胆先行先试,创新推出“四个一”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六提一降”(发展提速、服务提能、机构提质、改革提效、效能提高、绿城品牌提升、风险压降)的效果。2020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643亿元,占全区的58%,占全区4个示范区绿色贷款的80%。今年4月,南宁市在全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成效考核中位列第一。
健全机制
实现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
改革创新,制度先行。自2020年5月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将示范区建设与门户建设、强首府等一体谋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形成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强首府领导小组、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金融开放门户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三位一体自上而下的全面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了打造一个牵引平台、建立一个组织体系、构建一套服务模式、完善一套应对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为实现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个一”工作机制成果加快落地,南宁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等重要平台发挥作用,让好的绿色惠企政策更好地匹配好的绿色企业,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推动南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印证着绿色金融改革的澎湃活力——
落地深交所首批碳中和公司债券及广西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绿色企业华蓝集团成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广西首家上市企业;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宁经开区、广西—东盟经开区同时进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名单,实现全市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
多方合作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
近日,记者在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分行看到,来办理业务的市民络绎不绝,门前“广西(南宁)碳金融与绿色发展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招牌格外显眼。
“这是由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广西北部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该实验室主要负责探索试点绿色金融创新政策,研究开发创新产品,培养和汇聚拔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总结积累创新经验,使其成为区域领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分行副行长缪锋告诉记者,该实验室将服务绿色战略,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区位资源、创新探索、金融服务链三个对接,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南宁市深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蹄疾步稳,推出了45个绿色保险种类,2020年以来引进近200亿元保险资金,有力支持了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出台推进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方案,与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等建立绿色债券发行合作机制,今年1—5月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424.86亿元,占全区的60%;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建立专家智库团队,深入企业“一对一”指导,培育上市后备绿色企业5家。 (下转2版) (上接1版)我市还构建了覆盖绿色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体系,其中南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子基金民生新能源基金和民生天胜新能源基金,专项投资合众、天际新能源汽车,实缴出资合计21亿元,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完善扩充市级绿色项目库,筛选首批59个投资额93.5亿元重大绿色项目入库;重点抓好“八大融资平台”建设,2020年以来召开政金企对接会155场次,组织绿色产业等融资对接500亿元以上。目前,“桂惠贷”投放金额及笔数均位居全区第一,累计减少融资成本6.5亿元。
科技赋能
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力争9月建成
近年来,南宁市打造一个引领全区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一个引领全区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一套引领全区的金融风险处置和应对机制,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
目前,全市设立绿色专营机构78家,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及各类型新兴金融业态和地方金融组织,设立了多个省级绿色专营机构和特色绿色支行,机构数量之多、层级之高、种类之丰富位居全区首位,还在全区率先建成地方金融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等。
如今,南宁市借鉴上海、杭州、湖州等地的先进模式,启动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南宁市涉企政务数据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畅通政务数据信息与金融机构开放共享渠道,用AI、大数据等技术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进行科技赋能。
目前,市金融办已与建设银行高新支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数字化金融协议,同步依托平台开发绿色金融线上产品,推动平台建设取得实效,力争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构建成为集绿色金融信息发布、绿色项目智能识别收储、绿色融资供需撮合、绿色金融信用评级、绿色金融风险预警、金融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兑现、环境质量效益测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进一步助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韦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