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等多部门的精心守护下,钦州市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焕发勃勃生机。李斌喜/摄
本报记者 周 映 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广西,是唯一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和唯一有出海口的西部省区。“一湾相挽十一国”的北部湾带给广西的不仅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还有得天独厚的蓝色潜力。
风生水起北部湾。近年来,随着广西向海经济大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广西气象部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加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海洋气象保障能力,为我区向海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推动广西“一片碧海”潜力的释放。
精细服务: 为地方发展提供“天时”保障
从上空俯瞰,钦州港集装箱货柜码头上,层层叠叠堆放的各色集装箱极为壮观。作为我区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钦州港已开通至越南海防、马来西亚关丹、新加坡等66条海上航线。
2020年,钦州港以823万吨的原油过驳量,蝉联全国原油过驳港口第一,且近10年间未发生一次重大安全事故。
无论是原油过驳、集装箱装卸还是公众乘船出行、海事部门海上搜救,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
近年来,钦州市气象部门根据涉海部门和涉海企业的工作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平安出行,赢得了用户的广泛肯定。
去年8月,装载着880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中匀7”轮,机舱冒烟、泵舱漏油、可燃气体超标,并存在二次爆炸和污染大气、水域等严重风险。
危急关头,钦州市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农成万进驻应急抢险救援总指挥部,为海上险情处置研判“黄金时间窗口期”。在油轮可能存在静电引发爆炸的情况下,防雷防静电检测人员曾明育主动登船开展防雷防静电接地检测,最终保障这次海上险情成功处置。“中匀7”轮的成功处置,也成为全国同类事故处置中最成功的案例。
“针对原油过驳,我们提供的是保姆式的气象保障服务。”农成万自豪地说。钦州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团队在农成万的带领下,十年如一日,为油船停驳、靠驳、在驳、过驳、离驳,以及进港、出港等环节提供全程、全天候的专业和专用气象信息服务,成功扮演了海上原油过驳先行官、大高参的角色。
良港成为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2021年一季度,全区海洋生产总值975亿元,同比增长17.5%,广西向海经济继续提速。
除了保障港口经济效益,近年来,广西气象部门加大对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信息发布渠道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对台风、海上大风、海雾和近海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能力。
目前,我区已初步建立海陆一体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和海洋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实现我区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和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集约化,提供0—10天海洋天气预报产品,开展0—3天北部湾近海海岛、重要港口、北海至涠洲岛航线等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建成海洋气象灾害预报服务系统、台风评估和沿海城市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北部湾台风预测及灾害评估研究系统和北部湾港口综合气象服务系统,满足北部湾地区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
融入服务:
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气象力量
近年来,北海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蓬勃兴旺,经济社会发展磅礴向前。
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北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北海市“双百双新”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
2020年,北海市气象局积极推动市政府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区域评估”范畴,出台管理办法,在全区率先实现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园区全覆盖;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部门发文,2020年5月起面向全市556个工地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施工专项气象保障服务。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企业简化项目报建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有明显效果。”青岛惠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进驻铁山港临海工业园区的企业。公司北海项目负责人李宏宽表示,公司项目正处在设计阶段,可以直接使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节约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这种省时又实用的“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获得各部门、各企业一致好评。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函表扬:“北海市气象局创新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有温度、接地气、聚民心,跑出了优化营商环境‘气象速度’,贡献出了气象力量。”
事实上,广西气象部门面向沿海地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业务需求和北部湾近海航线、沿海三市进出港航道、码头的决策服务用户需求,以海洋、港口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精细化数据等专项海洋气象服务产品为基础,正在建设集数据存储、资料处理、数据分析、预报预警、决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着力延伸“融”的深度,拓展“融”的宽度,全方位服务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服务:
护好家门口的“美丽蓝色海湾”
5月的北部湾天高海阔,生机勃勃。
位于北海市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内,蓝天碧水相交处,红树林发达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水中。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的大熊猫”,既珍贵又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易遭受人为破坏和影响,修复难度大。
“大气候对红树林的影响很大,红树林生态监测非常需要气象部门的合作支撑。”基地负责人谭凡民表示,红树林在国家蓝碳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二,气象部门在碳通量观测方面具有技术优势,能为掌握红树林蓝碳贡献率提供参考依据。
红树林从保育种植到发挥生态循环经济的功能性需历经8年之久,而北海台风、暴雨、雷电、风暴潮等灾害多发,红树林生长面临着诸多风险。海岸带(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迫切需要靶向、精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2018年,广西首个红树林生态气象自动观测试验站,落户北海红树林自然生长区,自治区、北海市气象部门联动开展了精细化的“护林”服务。
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全方位诊断分析红树林生态状况,绘制红树林时空分布遥感变迁图;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在监测网共建、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在红树林适宜气象指标、气候背景及碳通量变化特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病虫害防治及北部湾对虾养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已提上议程。
监测表明,采取红树林保护措施成效显著,20年来广西北部湾红树林长势呈现波动性变好趋势,2020年为长势最好的年份之一,北部湾近岸海域是我国最洁净的海域。
生态好了,红树林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区域里的海鲜,因为环境好了,产量质量提高,价钱也卖得高。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红树林变成了“金树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生态文明建设也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点,“气象”将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建设保驾护航,久久为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