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广西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着力点
2021-06-04 10:10:47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刘家凯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广西需要进一步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坚持把东盟作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的关键市场,全面升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

  一、进一步深挖平台开放功能,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要加快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提质升级,用足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功能,为中国—东盟乃至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现阶段,关键是要抓住签署RCEP的机遇,扩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RCEP功能,增加RCEP合作投资贸易促进活动,开展RCEP高层论坛、政商对接等更宽领域合作、更多层次交流,借助东博会平台举办RCEP全产业链展会,把中国—东盟博览会做深做实。要着力打造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引入更多国际机构、商协会、知名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在经贸合作、项目引进、市场拓展、跨国技术转移交易等方面为中国和东盟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以数字经济为基础,拓宽经贸合作新渠道,加快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中国—东盟智慧港口、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国际业务,推动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数字文化、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旅游等新兴领域广泛合作,不断丰富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内涵,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区域典范。

  二、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领域负面清单,将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落实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增值电信、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放宽制造业、采矿业准入,扩大商务服务对外开放,做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利用外资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外资招商平台,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全生命周期外商服务新模式,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进一步创新服务措施,完善对外招商引资服务机制,推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专题推介会、招商小分队等形式开展精准招商,完善广西外商投资企业“直通车”联席协调会议机制,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重大外资项目、外资企业入驻。

  三、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立跨境贸易产业链。要依托地缘优势,面向东盟探索建立一体化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工程,促进内外贸政策法规、监管方式、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的国际化水平,让内外贸企业市场转换便捷高效。建设和壮大一批集内外贸一体化的边贸市场,打造本土优质特色品牌,并在区域内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建立跨境贸易产业链。

  四、进一步推动金融门户开放,促进金融合作便利化。广西要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交易和跨境投融资服务体系,吸引面向东盟的跨境资金结算落地广西。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简化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离岸划转业务、境内信贷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建设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平台,对广西—东盟业务往来提供信用评级和咨询等服务,提升广西征信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大数据金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和大数据企业共同参与的金融大数据交易中心,联合中国—东盟金融城内金融机构以及东盟各国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并参与研究分析,探索市场规律,为广西—东盟经贸合作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跨境物流体系,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要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构建统一、高效的调度平台及信息系统,鼓励物流、工业、金融等行业参与打造北部湾智慧港口,提升通道运行规模和质量,推动建立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机制,持续推进降费提效优服,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大力推进口岸建设,强化口岸设施升级建设,构建口岸开放新体系,全面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动“单一窗口”的接入,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东盟国家政策对接,推进公路网、铁路网互联互通,降低跨境物流运输成本,构建智慧运输体系,加快海外仓储建设,加强对订单、库存、产品流转的全方位跟踪管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