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广西桑蚕产业给力石漠化治理
2021-04-23 10:05:04来源:广西日报编辑:杨永娟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石山披绿装 “小虫”织富路——看我区桑蚕产业如何给力石漠化治理

广西桑蚕产业给力石漠化治理

一株株小桑树,给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

  本报记者 陈 静  通讯员 虞崇江 蓝必忠 文/图

  种桑养蚕是石漠化地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石漠化地区群众发展桑蚕产业,蚕桑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河池、百色、来宾、南宁、柳州等广西蚕桑主产区,大多数处于石漠化地区。2019年12月,世界著名蚕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向仲怀到平果县考察时,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种桑养蚕改善生态、保障生计和助力脱贫攻坚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

  近日,记者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一行走马大石山区,见证了桑园遍八桂,石山披绿装,农民奔富路的喜人画面。

  石山披绿装

  汽车在山间盘旋了一圈又一圈,身披绿色“戎装”的大山连绵不绝,大片的桑树林下,石头偶露真容。

  石漠化让这里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曾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而现在,荒山裸石已难觅踪影。在平果市马头镇古念村种桑养蚕脱贫奔康产业园,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尚未被桑叶遮蔽的石山。

  “再过些日子,桑苗长起来,石头就看不见了。就跟我们一路上看到的一样。”平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若雨说。

  “这里的灌溉靠什么?”记者问。

  “靠天。”古念村第一书记聂军无奈地笑笑。

  “这就是石漠化地区土壤的典型形态。土层薄,土质瘦,易跑水跑肥。”广西桑蚕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陆瑞好研究员抓了一把桑苗下的泥土查看。

  “这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哟。”古念村致富带头人黄培连说,早些年种些玉米黄豆,既盼下雨又怕下大雨,因为“雨下大了连苗带土都冲得七零八落。”

  桑树根系发达,生态固土能力强,可保持水土;且适应性广泛、耐旱耐贫瘠,对石漠化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治理功能。

  在桑园附近的蚕沙房里,桑枝、蚕沙得到升华。“桑枝、蚕沙是蚕桑生产的副产物,随意堆放田间地头容易污染环境。我们引导村民将蚕沙集中堆放在蚕沙池中,利用微生物堆沤无害化处理,成为优质有机肥还田,保护环境,改善土壤,提高效益。”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总农艺师黄红燕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研究开发,目前我区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简易实用的蚕沙、桑枝废菌包无害化堆肥处理技术,生产的蚕沙有机肥和桑枝废菌包有机肥返施桑园,肥效高、改良桑园土壤效果显著,形成“桑树→养蚕→蚕沙、桑枝→有机肥→桑树”的循环生态种桑养蚕模式,为守住绿水青山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广西通过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让不少石漠化严重的“光头山”,穿上了漂亮的“绿衣裳”,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区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举,与2011年监测结果相比较,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了39.3万公顷,减少了20.41%。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后生态状况稳步向好,治理成效全国第一。

  致富奔小康

  “这是今年第一批蚕。小蚕现在3龄,今晚醒来后就4龄了,这些桑叶就是给它们晚上准备的。”记者见到靖西市南坡乡达腊村脱贫户马安祥时,他正忙着把刚采的桑叶从三轮摩托车上卸下来。他身体硬朗,动作敏捷,完全看不出已68岁。

  “以前8亩玉米地,也就产2000公斤玉米,一家人吃得半饱不饱。”提起从前,老马直摇头。

  2016年,马安祥在政府的引导下种桑养蚕,第二年就脱了贫。现在,他种着15亩桑园,一批养7—8张蚕种,产茧300多公斤,一年6批,共产茧1800多公斤。年产值近9万元,亩产值约6000元。蚕房还有产业奖补,每年政府还组织几次技术培训。日子红红火火,人也越活越年轻。

  在达腊村,许多像马安祥一样的昔日贫困户依靠种桑养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2016年以来,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桑树922.5亩,91户376人顺利脱贫。2017年,这个曾经的“十三五”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一举摘掉穷帽。2020年,该村桑园面积达2205亩。

  “4月中旬我市第一批鲜茧陆续上市,收购最低保护价格每公斤40元。”靖西市蚕业技术指导站站长赵潇介绍,当地将桑蚕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打造,通过宣传营造、示范带动、强化培训等措施,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桑园总面积达18.5万亩,其中脱贫户种植桑园面积超过4万亩。全市发展桑蚕产业的蚕农已达1.3万户,其中脱贫户5734户。2020年,全市养蚕量20.9万张,鲜茧产量796.3万公斤,产值3.25亿元。

  家有三亩桑,脱贫奔小康。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优势,当年种桑当年就可养蚕并产生收益。脱贫攻坚战中,我区将蚕桑产业作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脱贫首选产业,推广良种良法,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开展示范培训,辐射带动蚕桑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多种形式经营,大力引导群众种桑养蚕,带动脱贫成效显著。

  据统计,2020年,全区46个脱贫县桑园面积达172.27万亩,占全区的57.77%;蚕茧16.95万吨,占全区的45.02%;蚕农养蚕售茧收入56.98亿元,占全区的44.39%,养蚕脱贫户户均收入1.57万元,小蚕虫织出了脱贫致富路。

  效益响当当

  数据显示,“十三五”广西脱贫攻坚的54个贫困县(市)中,有46个县(市)发展蚕桑产业,其中35个县(市)是石漠化片区贫困县(市)。

  石漠化地区何以对桑蚕产业情有独钟?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桑蚕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党政办主任乐波灵介绍,为充分了解广西蚕桑产业在产业扶贫上所具有的优势,2018年,该站选取了4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对当地蚕桑产业与其他农业主导产业进行经济效益对比调查研究。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该站随机选取了27户农户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桑蚕、甘蔗、旱藕、柑橘、毛葡萄每亩产值分别为6300.36元、2557.42元、3012.8元、7091.13元、3469.58元;每亩纯收入分别为3243.64元、595.81元、1678.04元、2922.29元、1659.28元。

  也就是说,5种经济作物每亩产值从高到低分别为柑橘、桑蚕、毛葡萄、旱藕、甘蔗,每亩纯收入从高到低分别为桑蚕、柑橘、旱藕、毛葡萄、甘蔗。

  “因为柑橘所用的农药、化肥远远多于桑蚕,同时人工使用也较多,导致其纯收入低于桑蚕,但差距不大。而旱藕、毛葡萄、甘蔗的纯收入就远不及桑蚕了。”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业经济师李燕飞说。

  经济效益优势突出,用工成本相对不高,这让石漠化地区对桑蚕产业青睐有加。然而,广西大石山区桑蚕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基础薄弱、研究和创新能力不够、技术力量紧缺成为桑蚕产业纵深发展的拦路虎。

  对此,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标建议,石漠化地区发展蚕桑产业应因地制宜大力应用良种良法,推广蚕桑生态循环关键技术,适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增收渠道,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