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立足新起点 奋进新征程——全力提升创新支撑广西高质量发展能力
2021-02-02 13:50:08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唐颖倩责编:赵滢溪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对广西来说,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五年,是科技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五年,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进一步凸显。

  科技成色足 创新动力强

  ——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八大亮点扫描

  2020年全区科技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创新支撑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亮点1 着力壮产业,科技赋能产业蓬勃发展。扎实推进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在高性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下达140个项目,资助经费超过6.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70亿元,攻克51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一批国内外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科技企业2020年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377项,形成直接经济效益235.5亿元。在汽车及其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新型节能环保国六发动机,成功突破“卡脖子”瓶颈技术,2020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

  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出台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实施方案。种业创新再获突破,全年审定通过340个主要农作物及蚕新品种,比2019年增加21个。

  亮点2 着力强主体,企业创新创造更有活力。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262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800家,同比增长17.3%;瞪羚企业数量107家,同比增长15.1%;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家。强化企业奖补力度,2020年下达财政奖补资金超4亿元,拉动1308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85亿元,财政投入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约1∶21。

  亮点3 着力保民生,科技战“疫”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启动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开辟“绿色通道”速审速批立项15个项目,快速检测试纸等一批科研成果应用在战“疫”一线。发布全国首个国际合作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紧急启动2个国际合作项目,基于中泰天然药材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封面。迅速出台“暖企十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为全国除湖北省之外最早启动实施科技型企业支持措施的省区之一。典型经验做法获得自治区通报表扬。

  亮点4 着力建平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新增国家众创空间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对全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0项,资助经费超2.5亿元。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获重点项目24项。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34家。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初步形成“产研院+投资公司+专业研究所”的建设格局。高新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14家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756.81亿元,同比增长6.2%。

  亮点5 着力育人才,聚才汇智效应明显增强。统筹开展人才跟踪服务和考核评价,启动院士后备培养工程首批人选考核和院士顾问绩效评估,完成广西院士工作站规范管理,首次完成了对区直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人才工作考核。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新增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57个。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斩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是我区科研团队首次获得该类国家大奖。深化引才引智管理改革,在引进人才项目中扎实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率先启动国(境)外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试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落户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我区国家级人才引进平台新突破。持续推进“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和“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件998份。

  亮点6 着力强帮扶,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天峨县对口帮扶工作,形成了“3+3”产业科技扶贫模式。支持中科院在环江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肯福模式”,为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贡献了科技力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祝贺点赞。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936名,累计开展实地科技服务9.04万天次,开展技术培训22.55万人次。

  亮点7 着力促开放,国内外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成功承办第8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中泰东盟创新港在泰国曼谷落地建设。成功举办2020中俄创新创业大赛(西南片区)系列活动。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粤桂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项目启动实施,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在梧州设立分中心,贺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多个“人才飞地”。深化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浙江大学—广西东盟创新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广西汽车研究院等落地建设。“民企入桂”科技招商首战告捷,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企业签约项目25个,投资总额超过737.7亿元。

  亮点8 着力改机制,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良。制定出台“广西科改33条”,是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领域政策最全、突破最大、“干货”最多的政策文件之一。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杰青”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探索自治区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首次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攻关制。推动广西科学院改革发展,持续支持广西农科院建设全国一流省级强院。

  启动科技强桂 奏响创新强音

  ——2021年广西科技创新这么干

  2021年,科技系统将全面实施“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各项任务,启动科技强桂行动,制定实施科技振兴计划;突破重大技术30项以上,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0项以上,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重点在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产业链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工程,打好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高端金属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5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突破重大技术攻关30个以上。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铝业、大健康、碳酸钙等优势支柱产业,集中攻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围绕甘蔗、桑蚕、奶水牛、生猪等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创新等八大工程。

  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启动“蛙跳”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动创新产品产出,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二)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企业培养链,加快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有量达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3250家,认定瞪羚企业50家。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培养计划,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推动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平台。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支持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进一步落实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政策,推动5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在构建创新平台载体上下功夫,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对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逐步优化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积极推动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高发地方疾病、甘蔗生物学、海洋自然资源保护等广西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自治区实验室1家,新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启动建设3—5个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4—6个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面向高端铝产业、新能源汽车、内燃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布局建设若干技术创新中心。

  推动高新区优化升级。实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强对创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和指导,争创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各市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建设“离岸孵化器”“飞地孵化器”。加快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

  (四)在做好人才引育留用上下功夫,强化创新智力支撑

  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围绕“高精尖”和紧缺人才导向,组织遴选新一批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选、八桂学者和自治区特聘专家,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50个以上,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纳入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强化项目、基地、人才相互促进。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青年人才加快成为科研主力军。实施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国内外培训计划,大力引进国(境)外高水平创新人才。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五)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上下功夫,促进创新红利普惠共享

  启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我区优势特色种养业,以产业振兴科技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重大动植物疫病科技应急等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力争选育若干个突破性新品种,研发应用50项以上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提质建设认定20家以上广西农业科技园区、50家以上星创天地。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支持科技特派员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创新创业。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做好科技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攻关力度,在地中海贫血防治等领域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强中药、壮药、瑶药的研制和标准化,支持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广西特色中药材的产品开发等研究。

  (六)在拓展科技合作新空间上下功夫,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大网络。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发展50家以上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核心成员,发起成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围绕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力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成果路演及对接活动,推进数字互联互通,初步完成中国—东盟技术数据平台建设。办好第9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

  大力吸引汇聚国内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科技东融,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我区延伸,加强粤桂两省区协同创新。继续实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协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扩大与港澳在CEPA框架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持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推动“民企入桂”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七)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广西科改33条”。大力开展“百千万”行动,持续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广西科改33条”取得的成效。持续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深入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强化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厅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

  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需求,建立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布局一批规模化产业中试基地,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

  (八)在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上下功夫,保障科技事业行稳致远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健全落实科技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下大力气加强科技监督和诚信建设。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使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切实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创新治理和服务的能力。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加强科技宣传工作,讲好广西创新故事,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广西“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超额完成任务

  2018年底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力争到2020年,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前移2-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自治区科技厅紧锣密鼓稳步实施,截至2020年底,总体任务超额完成。

  “突破100项以上重大技术”方面,实施重大专项项目120项,突破132项重大技术

  “创建10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已经完成118个

  “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方面,已经完成126个

  “新增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完成新增1618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企总数超2800家

  “转化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方面,已经完成1827项

  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十大新闻揭晓

  近日,由科技日报社支持评选的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十大新闻揭晓。入选的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十大新闻分别是:

  1 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2 广西科技抗疫发挥重要作用

  3 广西全面完成“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

  4 广西科技人员首次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5 广西出台“科改33条”赋能高质量发展

  6 广西科技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7 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

  8 广西创新举办科技“两周一展”系列活动

  9 广西再次发布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

  10 广西加速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合作

  “十四五”:实现“五个倍增” 实施“六大工程”

  “十四五”时期,全区科技系统将以创新支撑引领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科技强桂行动,按照“强能力、促融合、优生态、活机制、惠民生”的总体思路,制定实施科技强桂行动三年方案,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划布局重大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让“十四五”成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拐点。

  “五个倍增”

  到2025年,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主创新力和产业创新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五个倍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有R&D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重点实施千企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蛙跳”产业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科技惠民等一批工程,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试点(科技+金融)示范县,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大工程”

  千企科技创新工程:遴选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进创新产品开发,推动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

  “蛙跳”产业培育工程: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重点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培育“蛙跳”产业。

  科技自立自强工程: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自治区实验室和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与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与团队。

  区域创新提升工程:优化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新区建设布局,建设南柳桂北自主创新示范区,将高新区加快建设成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聚焦产业兴旺、聚焦实际应用、聚焦农民需求,加大科技强农力度,深入推进广西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

  科技惠民工程:加快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本版文字由自治区科技厅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