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琳 陈明桂 实习生 曾彦霏
2017年,记者曾探访广西首创土地“小块并大块”的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今年1月29日,记者再次踏上这片有着“红色”底色的土地,只见龙州县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产业更加兴旺,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实实在在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上龙村的果蔗地里,新种植的果蔗已长到一米高,间行中或长着准备丰收的玉米,或种着每棵二三公斤重的芥菜。上龙村弄农屯村民黄有成指着自家的9亩果蔗地告诉记者,他家的果蔗平均亩产10吨,今年卖蔗收入有十多万元,再加上套种玉米和蔬菜,果蔗田几乎能称“二万元田”。
这片田成方、道相连、渠成网的示范区,曾因农民自发将土地小块并大块,推动现代化管理经营而深获农业专家的好评,2015年便获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2017年又评为四星级。
如今示范区不愧是“四星”,连片主种黑皮果蔗8800亩,是全国最大的黑皮果蔗种植基地,辅以粉蕉、火龙果、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让示范区里的农民群众在第一产业上就实现了增收多元。核心区里,龙泉景区、龙州(水陇—甫茶)红军路景区于2018年创3A级景区,在节假日期间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村民又吃上了旅游饭。坐落于田间的饲料加工厂,将8000多亩的黑皮果蔗叶吃干榨净, 4万多吨蔗叶变废为宝,不仅为环境减了负,更为蔗农增收260多万元。
“今年饲料加工厂还要继续扩大产能,计划多消化周边2万吨糖料蔗蔗叶。”上龙乡人大副主席龙天奎介绍。
依托红色旅游,上龙乡新联村甫茶屯的村民利用种蔗闲余时间,开起了一家“红军食堂”。一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在参加人社部门开办的厨师培训班后,拉起一支经营队伍,做出各色“红军餐”,让游客深度体验了“红色”土地的饮食文化。
临近新春,上龙村各村屯里,母亲带着孩子在公园一般的村子里玩耍;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男人们利用农闲就近打些短工;回乡过寒假的大学生在爷爷的带领下,一边听着当年红军的故事,一边为村里的发展描画规划图……乡愁如画,一切是那么静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