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我区“十三五”发展成就综述之绿色篇
本报记者 余 锋
这是一页页亮丽的成绩单:率先在全国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环保审批系统联网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全覆盖;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居全国首位;西江流域成为全国首个建成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的大流域;九洲江污染治理成为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典范;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现代特色农林业加快发展,获批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全国第一,松香、八角、肉桂、桂油、木衣架等特色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十三五”以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的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的重要举措,积极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荒野地化身美花田,污水沟蜕变清水溪。”10月6日,记者来到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与岸边绽放的美人蕉相映成趣,一幅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的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拍照留念的网红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围绕群众关心关切、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十三五”以来,我区不断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精准发力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强化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城市扬尘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柴油货车排放整治、烟花爆竹禁燃限放、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推进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抓好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北部湾近岸海域等综合整治;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全面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快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坚持加大投入,健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提升污染防控能力,大力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工程。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我区生态环境“颜值”持续提升。
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统计显示,2016年至2019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等均位于全国前列。今年1-8月,我区有9个设区市跻身全国地表水水质最好城市前30名,其中有5个市进入前10名,是入围最多的省份;全区企业用地调查各项工作进展快于上报国家的工作计划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度位列全国前列。目前,全区70段黑臭水体有67段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黑臭消除比例90%,城市水污染防治短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南宁、桂林、贺州市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和底色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地处百色市田阳区南部石山区的五村镇巴某村,是“十三五”期间我区的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推动下,村民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以及在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带种植百亩的油菜花、李花等实现收益,一个融合山水田园、融入“海绵场地”理念的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态村庄如今已初具雏形。“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自然也就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巴某村村民黄大本高兴地说。
事实上,广西良好生态的金字招牌内涵丰富,既有自然生态禀赋好的天然之意,又有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实践之功。
“十三五”以来,我区严格划定生态红线,综合实施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以及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南红北柳”湿地修复、“银色海滩”岸滩整治等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切实保护好红树林等珍稀植物和动物,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
与此同时,我区坚持对标中央部署,完善绿色节能和污染防治政策,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推进制度设计与成果转化。“十三五”以来,自治区共实施56项改革任务,其中10项重点改革任务,重点解决生态文明体制领域瓶颈问题,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落地开花”,为我区坚持绿色发展、守住环境底线提供了制度上的“规矩”和“紧箍咒”。
绿色发展理念更深入人心
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是关系广西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为此,我区不断补上短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努力找到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
“十三五”以来,我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突出抓好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城乡等四项任务,组织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我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11.27%,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生态工业加快发展,木材加工、纺织服装、鞋、酒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大钢铁、石化项目的主要工艺技术和设备效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我区还在农业、林业上不断做好做足“生态”文章,打造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区已认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851个。2019年,我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042亿元,稳居全国第4位,其中林下经济1144亿元,成为新的千亿元产业。
把好生态经济的“门槛”同样重要。“十三五”期间,我区环保审批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联网,并与自治区发改委并联审批系统,与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厅局有关系统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用数据分析与决策,形成咨政报告等研究成果,每年出版《广西环保蓝皮书》,提升环保服务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为顺应绿色发展潮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服务经济民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