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握多重机遇 推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本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李 鹏 杨晓佼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推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自治区主要领导指示,自治区海洋局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共同牵头起草了《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自治区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对《行动计划》作了解读。
问:《行动计划》起草、实施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答: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打造好向海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在2019年12月出台了《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发展向海经济的政策文件,也是指导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海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广西向海发展的集结号,对于加快推动我区建成海洋强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今年以来,为牢牢把握我区多重发展机遇叠加期,加紧抓实《意见》的落地实施,对打造向海经济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两种资源、两个生产、两个链条、两个市场的新战略布局。为落实好自治区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自治区海洋局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共同牵头组织《行动计划》起草工作,对全区加快发展向海经济作出“三年短安排”,提出短期目标,形成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引领发展的重大项目。
问:《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实施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向海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碧海蓝湾保护六大行动,到2022年,全区向海意识明显增强,向海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向海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向海通道网络逐步完善,向海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向海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海洋经济、沿海经济带经济、向海通道经济为主体的向海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由2019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20%。
问:请详细解析一下六大重点行动。
答:向海产业壮大行动的主要思路是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加快健全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其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提升海洋资源保障能力、打造绿色临港临海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升级向海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向海新兴产业。
向海通道建设行动的主要思路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牵引,打通东、中、西铁路、公路和江海连通关键节点,形成陆海空一体交通网。其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推进陆海联动通道建设、推动江海联通通道建设、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进空港向海通道建设。
向海科技创新行动的主要思路是推动陆海科技群体协同创新,数字经济赋能,培育壮大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涉海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强化向海科技创新支撑、壮大向海科技企业群体、提升向海数字经济创新能力。
向海开放合作行动的主要思路是加快全方位开放发展,推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加快向海开放国际间合作、加快向海开放地区间合作、加快向海开放合作平台建设。
海企入桂招商行动的主要思路是贯彻落实“三企入桂”相关政策,聚焦向海产业分布特点、发展短板和需求,围绕向海通道、现代渔业、向海文旅康养、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海洋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展涉海项目、企业入桂大招商,优化营商环境。其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开展企业入桂大招商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碧海蓝湾保护行动的主要思路是统筹海域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打造北部湾蓝色海湾。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海上执法管控。
问:如何保障《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答:我区主要明确了自治区海洋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强化了领导小组协调能力。在原有办公室基础上成立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向海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碧海蓝湾保护等六个专项工作组,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同时明确建立领导小组的议事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
我区还明确加快制定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优先将向海经济项目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计划,提出整合各专项资金中海洋相关支出方向资金,优先安排自治区海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的向海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支持金融机构出台涉海项目的扶持政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