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波 通讯员 陆 炫 实习生 严干期
8月17日下午,家住南宁市青秀区盛天茗城的李先生和女儿一起,将家里闲置的童装和玩具送到小区“精灵回收驿站”。驿站无人值守,他通过手机扫码开门,领取二维码贴条和环保袋,再分门别类打包。这些衣物和玩具经严格分拣、消毒,将被送至有需要的家庭手中。
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南宁市按照“固废大分流、垃圾小分类”模式,实现“回收利用率提高、分类覆盖率提高”两个目标。截至今年7月,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3.11%,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26.2%,较2019年均有所提高。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南宁市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培养分类习惯,争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和新时尚的践行者,使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南宁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局长蓝岚说。
1 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
每天上午7时至9时,晚上7时至9时,垃圾分类督导员谭玉嫦都会守在厨余垃圾收集屋前,指导盛天茗城小区居民正确投放厨余垃圾。小屋内贴心准备了灭蚊灯、除臭喷雾、洗手液等便民物品。在拥有1800多户居民的小区内,这样的垃圾投递点共有7个,均位于各单元居民出门70米范围内。
在该小区占地15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里,居民通过VR小游戏、宣传长廊等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文明意识快速提升。
“去年刚开始执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时,许多居民还弄不清楚电池到底属于可回收垃圾还是有害垃圾。现在大家已经非常熟练,很少有垃圾混装、错投的现象发生。”谭玉嫦欣慰地说。
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不少南宁市民也面临种种疑惑:没喝完的盒装奶算什么垃圾?湿淋淋的矿泉水瓶如何归类?剩饭剩菜要不要先滤干汁水……为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分类正确率,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南宁市先后建成10个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分布于8个城区(开发区)的办公区、学校及住宅小区内。同时,组建讲师团、督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共计1.8万人,通过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
2 智能分类兑换绿色积分
8月18日上午,兴宁区联发尚筑小区居民黄玉平拎着一捆纸皮来到楼下的智能回收箱前,刷卡,选择投递类型,纸类回收投放口应声打开,纸皮入箱即自动称重。她满意地说:“以前小区垃圾投放点旁总是乱糟糟的。现在只要正确分类,攒下的绿色积分可以兑换洗洁精、垃圾袋等日用品,小区环境变得整洁,我们也获得了实惠。”
开展垃圾分类之初,一些小区、单位无序增设垃圾桶,分类效率不高。以问题为导向,兴宁区政府将联发尚筑小区作为垃圾分类示范样板,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团队为小区垃圾分类开展宣传教育、智能回收、监督管理等服务。小区安装智能发袋机、智能兑换机、智能回收箱等7台设备,实行“一户一卡”,每户每月可凭卡免费兑换一卷厨余垃圾袋。每个厨余垃圾袋上都有二维码,桶边督导员扫码溯源,若发现数次分类有误或垃圾混装,便上门走访、入户指导。“根据各家庭垃圾分类准确率、可回收垃圾投放量等指标综合考量,小区每月评选出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并给予更多积分奖励,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兴宁区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潘婷说。
近年来,南宁市组织各区、开发区成片建设,先后在28条街道及所辖的244个社区,按照“四分类”标准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同时,依托公共机构及重点行业示范带动,以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住宅小区、商场超市、交通场站、景区宾馆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市级垃圾分类行业示范点。
3 餐厨垃圾炼油发电
走进南宁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不时可见餐厨垃圾运输车满载而归。来自各大餐厅、酒店和学校食堂的餐厨垃圾,经过多道处理工序,产生的沼气可并网发电并产生热能,循环用于工厂设施运转。餐厨垃圾里提取出来的废弃油脂,经过深加工后,还能成为柴油和润滑油。
该处理厂一期、二期已先后投入运营,至今年7月,签订收运协议并纳入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体系的单位近7000余家,餐厨垃圾废弃物累计处理量43.3万吨,地沟油累计处理量1.35万吨,沼气发电累计发电量839.82万度。
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多年来,南宁市持续构建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体系,但居民厨余垃圾处理仍处于空白阶段。为此,南宁市开工建设处理厂三期项目,预计于今年底投入使用。
“项目建成后,服务可覆盖全市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和餐饮企业、食堂等,收运厨余垃圾400吨/天,餐厨垃圾600吨/天,油脂42吨/天,全面实现南宁市餐厨垃圾应收尽收,在源头上遏制餐厨垃圾用作饲料原料或者使用废弃食用油脂、未经高温处理的废弃食物残余喂养畜禽、甚至加工提炼成废弃油脂流入公众餐桌等违法行为,为南宁市食品安全屏障增加了一层过滤网。”广西蓝德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余秋橦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