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下好先手棋 谋篇开新局 ——贺州加快东融引“湾企入桂”观察
2020-07-13 09:16:18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刘洋责编:路晶森

  “把握机遇、时不我待……”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

  “先行示范区要拿出主战场的实干苦干精神……”

  7月1日,贺州市党政领导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党员活动日。该市举行姑婆山产业区项目推进会,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

  围绕项目推进,会场氛围异常热烈。

  摆问题——亿航智能物流无人机跑道推进较慢,姑婆山产业园区度假村规划编制急需资金75万元,民用航空试验区方案亟待完成;

  提建议——建立以项目营运时间节点倒逼制度、倒逼问题解决时间点,以使每个环节出现的难题都能在规定的时间点内解决;

  解难题——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推动,园区所在地平桂区及市直财政、发改、自然资源局、文旅等部门通力合作,把园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当天,主持会议的贺州市市长林冠提出,东融是贺州“千年等一回”的机遇,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掀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转身向东,融入大湾区,贺州有“近水楼台”之利。高铁的开通,从贺州到广州只需1小时20分钟,两小时可到深圳特区。同时,贺州与大湾区有水路、高速公路连通,支线机场也在推进,贺州已置身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之内。

  谋势者智,驭势者赢。东融大幕拉开,贺州抓住机遇,抢下“先手棋”。

  规划先导,抢占先机。2018年东融战略一提出,贺州市即找到大湾区规划团队,协助完成“贺州东融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新业态“3+6”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的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早期收获”目标。

  乘势而上,红利不断。贺州的快速行动,得到自治区层面的高度认可。从去年5月至今年3月,自治区先后批复了“东融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出台支持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17条等政策,贺州享受到多重政策红利。

  走出去,引进来。贺州市先后设立深圳经贸联络处、广州办事处,构筑融入大湾区的前沿阵地,努力实现与大湾区的无缝对接、精准承接。今年以来,贺州市拜访了大湾区企业56家,接待大湾区投资考察团70批次,正在洽谈的项目77个,投资额887.14亿元,已开工项目20个,总投入超100亿元。

  “正威集团之所以进驻,是贺州走出去取得的重大成果。”3月26日,贺州市政府与正威集团正式签约,该集团将投资1000亿元,在贺州建设公司总部基地和健康城项目。

  机制创新,“飞地”发展。承接新经济新业态项目,是贺州东融的重头戏。该市探索建立科研孵化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的“飞地园区”模式,引导推动大湾区企业特别是深圳企业外溢入驻。

  在贺州生态产业园,以生产生物识别装置、触控装置为主的翔兰科技公司,就是以“飞地”模式从大湾区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通过贺州市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引进,经在贺州设立的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培育”,并由贺州市东融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参与投资,最后在贺州生态产业园落户投产。

  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企业的支持,贺州市的决心和力度很大,将在5年内对地方财力贡献的70%给予财政奖励返还,贺州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政策也将延续至2025年,为加快承接大湾区新一轮产业外溢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产业与大湾区融合联动发展。

  战略决胜,实干是根本。“我们要树立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意识,凝心聚力、争分夺秒。”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说,为了引进黄金珠宝产业,从去年11月开始,该区领导带队三赴深圳洽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深圳罗湖区水贝村的黄金珠宝产业全线转移。

  在贺州,记者处处感受到“抢机遇”带来的快节奏。仅仅半年时间,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就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66万平方米的厂房,办公综合楼、职工饭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并引进深圳18家企业入驻,形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黄金珠宝加工、生产、展示、销售基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贺州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张开怀抱,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8年GDP增长8.9%,增速排全区第三,去年增长11.8%,增速跃居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签订湾企入桂项目37个,开工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96.38亿元。

  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认为,该市与大湾区可互补发展,将实施“精准对接、精准承接、精准服务”措施,以丰富的资源换产业、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以良好的生态促进合作,全力融入大湾区,走出一条广西东融先行示范之路。(广西日报记者 韦义华 骆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