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文旅复苏·餐饮】“夜经济”推动广西文旅餐饮业加快复苏
2020-07-06 17:48: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刘洋责编:路晶森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报道(陈惠):7月5日下午5点过后,游客经过测量体温、扫描入场二维码后进入南宁市中山路美食街,美食街开始慢慢被食客“占领”。夜色来临后,摊主的吆喝声、叫卖声混合着食物的香气,让这条美食街鲜活起来。 

(有修改)【A】【文旅复苏·餐饮】“夜经济”推动广西文旅餐饮业加快复苏  

南宁市中山路美食街 摄影 吴塞逸

  逐步恢复客流量的餐饮店

  昌记美食中山店店长黄学珍像往常一样,先在店里巡视一番,检查店里卫生状况以及员工仪容仪表之后,跟着店里的伙计在街上招揽客人。

  晚上9点多,一楼大厅基本已坐满人。“现在上座率已基本恢复到曾经的五六成,对比刚开始恢复营业时已经相当不错了。”黄学珍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店面自3月1日恢复营业以来,经营情况不太理想,客流量和过去相比大幅削减。

(有修改)【A】【文旅复苏·餐饮】“夜经济”推动广西文旅餐饮业加快复苏

  刚恢复营业的昌记美食中山店游客较少 摄影 钟宛玲

  昌记美食中山店作为广西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自3月1日起便开始恢复营业。“当时,整条中山路美食街只有两三家店面是开着的。差不多到了晚上八点,店里才迎来两个客人。”黄学珍回忆起四个月前的第一次营业,仍然记忆犹新,“晚上12点就差不多关门了,一个晚上算下来,只有20多个客人,当天的营业额只有2000元。”

  南宁市中山街道公共管理办主任刘欢克介绍,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中山路夜市于1月2日开始休市。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稳向好,广西各行各业忙着复工复产,中山路美食街于4月10号全面恢复经营,并对摊主实行15天租金减免政策。目前,中山路美食街共有大大小小400多家餐饮店开始全面营业,客流量也在稳步提升,现在中山路美食街客流量日均有3000人以上。

  “中山路美食街恢复经营之后,客流量也慢慢回升了,营业额也从恢复营业之初的2000元,提升至3万元左右。”黄学珍说,“但是要想回到疫情之前的经营情况,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东栋表示,目前,广西餐饮企业复工率超过90%,餐饮店客流量虽不大,但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向好,客流量会稳步提升。 

(有修改)【A】【文旅复苏·餐饮】“夜经济”推动广西文旅餐饮业加快复苏

 近期,中山路美食街已恢复往日的热闹 摄影 吴塞逸

 “夜经济”盘活文旅餐饮业

  面对疫情给餐饮企业带来的影响,餐饮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广西一边抓好疫情防控,一边通过提振夜间文化旅游经济来促进文旅复苏,进而盘活广西文旅餐饮业。

  6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到,将提振夜间文化旅游经济,鼓励各地安全有序举办夜间文化旅游消费主题活动,大力开发驻场演艺、公园夜游和沉浸体验式夜生活项目,充分激发“夜食”“夜购”“夜娱”“夜展”“夜秀”“夜读”“夜健”等夜间消费业态的活力,丰富夜间消费场景。

  对此,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民坤表示,夜间文化旅游经济紧跟“夜经济”发展大潮,已成为国内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文化旅游经济主要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积极促进广西文旅企业复工复产、提振消费。在微观层面,夜间文化旅游活动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刺激了吃住等核心环节的文化旅游消费,盘活了诸如南宁中山路等区域餐饮企业的需求;同时,依托“夜经济”发展大潮,形成、完善一批具有科技元素、民族风情等广西特色的示范商圈,涌现一批“夜市文化长廊”“夜读咖啡馆”“美食夜游船”等新型旅游消费业态,打造广西“夜经济”文化旅游名片。宏观层面,夜间文化旅游活动有助于对存量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激活文旅消费潜力,解决旅游季节性问题,通过打造“不夜”都市,延长文旅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

  同时,刘民坤建议,面向企业,政府方面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和助推文旅企业共渡难关,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文旅企业竞争力,协调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方面应积极响应政府复工复产号召,有效对接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尤其注重顺应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心理和物质需求变化,打造广西夜间文化旅游品牌,与政府良性互动,与市场积极对接,尽快推动文旅复苏,激活消费潜力,实现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